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中農民參與的途徑和方法研究
論苑
作者:吳傑
摘要:本文通過對不同性別四縣五村514份的問卷數據分析和案例,分析了貧困地區不同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收入的群體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決策、實施、管理、監督情況,提出提高農民主體意識、培養現代農民、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重塑鄉村價值觀、建立服務型基層政府等五條提高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農民參與的途徑。
關鍵詞: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農民參與;不同群體;途徑和方法
一、參與式思想對發展中“農民參與”的概念界定與闡述
從參與式理論的核心思想來看,發展過程中農民參與的重點在於:農民自主參與發展全過程的決策、實施、管理、利益分配、監督與評估,提升農民自身的發展能力;農民有權力和責任發現自身的問題,指出自身的需要,評估自身的資源,並通過參與主體相互間的自願貢獻,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或是通過組織起來和自身努力,形成對參與項目有效的控製和創造;同時整個發展過程尊重鄉土知識和農民的技術、技能,重視本地人的參與,由本地人進行調查、分析、做出計劃並采取相應的行動。
二、貧困地區不同群體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途徑和方式現狀研究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非常龐大的係統工程,葉敬忠教授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多元性現實》一文中論述到:由於農村不同社區之間的異質性及利益相關群體之間的不連續性體現了新農村建設中的多元性現實;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這種多元性,運用參與式規劃的理念及方法,使利益相關者通過對話和互動充分並有效地參與進來。貧困地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作為參與主體的農民也有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收入等區別,對貧困地區不同農民群體參與新農村建設的途徑和方式進行考察,有利於我們接受不同建設過程中不同參與主體的差異性。本研究選擇了是否參加村規劃製定、是否參加村幹部選舉、是否參加過村裏開會、是否給村裏提建議來研究農民的決策參與,選擇是否參加新農村項目建設、是否參與村公共設施維護、是否打掃庭院衛生來研究農民的實施參與,選擇是否參加新農村項目的管理研究管理參與,選擇是否參加新農村項目的監督、是否關注村集體財財、集體財產是否公開、是否關注村財務、村級財務是否公開研究監督參與。通過四縣五村(C縣M村、T市C村、P縣W村、C縣Y村和S村)514份的問卷分析和其他案例分析發現:
1.不同性別的群體參與新農村建設情況
在新農村建設的決策參與上,男性高於女性。男性參加項目建設的比例85.1%高於女性的61.3%,性別對參與村公共設施維護基本沒有什麼影響。男性認為參加了新農村項目的監督比女性高15.5%;男性關注村集體財產比例比女性高12.2%,認為集體財產公開的比女性高16.1%,關注村級財務的比例比女性高11.3%,認為村級財務公開的比女性高17.3%。
2不同年齡的群體參與新農村建設情況
20—55歲的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決策的百分比最高,其次是55歲以上的農民,20歲以下的參與最少。20—55歲的農民參加新農村的項目建設、公共設施維護的百分比高於其他年齡段。20—55歲的農民參與新農村項目管理、監督、關注村級財產、認為村集體財產公開的比例都是最高的,其次是55歲以上的農民,20歲以下最低。
3.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民參與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