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中農民參與的途徑和方法研究(3 / 3)

建設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但並非僅僅是指個體的農民,還包括組織起來的農民,組織化是農民參與活動的重要載體。實踐已經證明,農民專業協會在幫助和支持農民發展經濟、增加收入方麵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新農村建設中,其對提高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也有正麵效應。新農村建設是建設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作為其中最重要的利益主體,才是新農村資源的擁有者、管理者、投入者和受益者。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以農村為根,以農民為本,以民主管理為最重要的軟件係統,構建農民自主參與的內在管理機製,提高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實施、管理等全過程的自主參與度,而建立各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協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是必由之路。通過建立各種農民專業協會,增強了農民參與市場競爭、抵抗風險的能力,並引導他們朝著符合法律政策規定,符合經濟規律和市場需求的方向發展,使農民高度關注於協會內部事務,政治上將其凝聚一心,經濟上促其結成一體,文化上加強教育引導,進而通過協會組織推進新農村建設,間接提高農民的參與度,並逐步促成農村和農民的自主發展。

4.重塑鄉村價值觀,引導鄉村青年投入新農村建設

由於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麵臨後繼乏人的局麵,這不僅是由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也是傳統鄉村價值觀逐漸喪失的必然結果。由於目前新農村建設中比較忽視建立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鄉村價值體係,加上城市化發展的不斷影響,農村青年農民受到外來思潮影響較大,傳統文化和鄉村價值觀受到挑戰,青年一代已不再有改變家鄉麵貌的雄心壯誌,越來越不願留在農村發展,更不用說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來。很多年輕農民選擇了外出打工或者經商等其他產業,並且隨著職業身份的變化,他們對農村發展的關注度也有所降低。因此,摸清當前鄉村青年的思想狀況,總結提煉推廣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諸如“立誌建設家鄉”等積極、健康、向上的價值觀,運用這種價值觀引導鄉村青年,是使青年農民發揮積極性、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來的有效途徑。

5.建立服務型基層政府

新農村建設作為一項係統工程,如何協調好地方政府與農民的關係是建設成敗的關鍵問題之一。在目前的新農村建設中,政府和農民的關係是“政府主導、農民配合”。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農民的主體地位必然要逐步地突出起來,要逐步地改變當前政府和農民的關係,逐步轉變為“農民主導、政府配合”的新農村建設模式。因此,當前基層政府要逐步協助農民落實好村民自治製度,讓農民學會自我管理,從全能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讓農民自由地參與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發揮他們在農村事務中所具備的長處。

注釋:

①本文是2008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課題《貧困地區發揮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主體作用研究——主體自我認同、微觀製度保障與作用發揮》第三章部分內容,項目批準號:08CJY037,結項證書號。

②作者簡介:吳傑(1980年——),男,碩士研究生,貴州省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農村區域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 李小雲,《參與式發展概論》,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2 葉敬忠,《新農村建設中的多元性現實》,《中國農村觀察》,2007年06期

(作者單位貴州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