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林下經濟的對策
論苑
作者:姚士剛
一、發展現狀
(一)發展林下經濟成為林農增收的新途徑。以林菌結合的森林蔬菜產業、林農複合經營、林禽產值占 40%。的增收入來自林下經濟發展,發展林下經濟讓廣大林農嚐到甜頭。
(二)發展林下經濟成為拉動農村內需的新舉措。全縣林下經濟的快速發展,林農從林業上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收益,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全麵改善,同時也拉動了農民的消費水平。該縣保和鄉通過大力發展核桃、油桃等經果林,兼顧利用林下養森林山雞、種植反季節蔬菜等林下經濟產業,農民建房、建養豬場、養牛場、養雞場和農特產品貿易等空前活躍。發展林下經濟是農民致富的另一選擇。
(三)發展林業經濟強化了生態,促進了林業健康發展-
通過這次調研發現,在這些林業經濟發展好的鄉鎮,亂砍亂伐、濫砍濫伐的現象減少了很多,森林火災的發生率也直線下降。這對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改善居民的生態環境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二、存在問題
林下經濟作為一個新興產業,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全縣林下經濟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
(一)規模總量不大,缺乏龍頭帶動。近年來,林下經濟雖然取得了初步進展,但由於缺乏龍頭企業帶動,林下經濟發展規模較小,難以形成競爭優勢,不能滿足市場批量需求。
(二)林下經濟模式和品種相對單一。目前,全縣林下經濟僅有“林菌”和“林禽”兩種模式,不僅發展模式較少,而且林下種植和養殖品種單一,很難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
(三)基礎設施條件差。林地屬於涵養水源的生態林,這些地方普遍存在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等問題,製約了林下經濟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經營。
(四)群眾認識理解有偏差。二是農戶普遍認為林下種養與普通種養沒什麼兩樣,甚至還不如普通種養;二是部分農戶對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扶持方式和優惠政策等內容認識不夠,缺乏參與熱情;三是有的農戶思想不解放,怕吃虧、怕賠本,畏首畏尾,對發展林下經濟持懷疑觀望態度。
(五)產業化經營水平有待提高。一是生產標準化程度低,以孟寨鎮“林菌”模式為例,因沒有菌棒生產企業,各農戶均自行製作與擴繁,不僅菌棒成本高,而且質量無保證。二是市場組織化程度低,因,缺乏行業協會組織,沒有形成訂單農業,各農戶單兵作戰、自產自銷,市場競爭力不強;三是管理技術水平不高,由於技能培訓與服務指導跟不上,農戶在種養過程中缺乏科學種養技術和管理方法,造成病蟲害發生率較高,致使種養成本過大,經濟效益不高。
四、對策建議
林下經濟作為生態、高效、循環經濟,發展前景廣闊、潛力巨大。結合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和普遍存在的問題,就全縣林下經濟發展提出以下五點對策和建議:
(一)科學引導,宣傳先行: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紙等新聞媒體,通過技術講座、科普宣傳等方式,對發展林下經濟的重要意義、技術模式和成功典型進行全麵、深入、廣泛的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通過算對比賬、算效益賬.展示林下經濟的綜合效益與優勢,引導群眾轉變觀念,激發廣大群眾發展林下經濟的熱情。要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擴大發展林下經濟的宣傳力與影響力。一方麵,讓“走出去”的群眾解放思想、開拓眼界,增強發展林下經濟的信心與決心;另一方麵,讓“引進來”的投資者能紮根林下經濟,起到導向作用:把發展林下經濟與林業結構調整相結合,以林業產業化相結合,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相結合,與林業科技推廣相結合。堅持“一鄉一特,一村一品”,林下經濟發展應重點推廣四種模式。一是“林菌”模式,即在林下建晾棚種植木耳、平菇、香菇、草菇和雞腿菇等食用菌。二是“林禽”模式,即在林下放養或圈養雞、鴨、鵝等禽類。三是“林畜”模式,即在林下規模飼養肉牛、奶牛、野兔等畜類。四是“林菜”模式,即根據林間光照程度和蔬菜的需光特性,種植各類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