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舜逸《石鼓文研究》的學術成果有四:

一、唐宋以來學者多從考古角度考證,認為石鼓文是秦代之物。景舜逸從書體發展順序,找到它與前後書體的因果關係,從而驗證了石鼓文的可靠年代——“秦獻公之說”。

二、總結出前人未觸及的石鼓文書體結構四規律:對稱中求變化,左長右短求平衡,左低右高求參差,計白當黑求章法。

三、提出點、橫、豎、曲、圓等五筆書寫要領,填補了古今石鼓文運筆技法的空白。

四、對前人仿刻摹本進行校勘、增補,訂正了宋薛尚功本17個錯、異字,清乾隆北京孔廟仿石刻本40個錯、異字,清末民初吳昌碩13個錯、異字。

古體文大師、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胡厚宣教授看到這一專著後讚譽:“見解獨特,頗具新意!”

啟功極認真地翻閱了《景舜逸臨石鼓文》後,高興地對景舜逸說道:“你寫的石鼓文好啊!寫得好,真好啊!”

之後,景舜逸在中國書法藝術研究第四次學術工作報告會上,對石鼓文進一步闡述:“石鼓文被稱為大篆的代表,是由大篆向小篆過渡的作品,奠定了字形方、圓、菱、長、短字的結構之型。‘篆通道’、‘隸通篆’、‘楷通篆’、‘行通篆’、‘草通篆’、現代大家通篆書。”“無論學習何種書體,都要探其本源。也就是要在古文字學上,下點工夫學習、研究,正如湯臨初《書指》所言,書體‘譬之樹木,篆其根也;八分與真,其幹也;行草其花葉也。譬之江河篆其源也。’亦猶如有父、有子,子子孫孫,血脈承傳。有一,有二,才有三,才有百代,千代,萬代之延續。主一,守一,乃效天、地之大道也。人作為天地之靈,自然效仿天地之道而立禮道。禮道,亦是人道。弘道,必立書道。”

景舜逸出版的《景舜逸臨石鼓文》是我國第一部石鼓文理論、創作專著。之後出版的《景舜逸書鍾鼎千字文》是我國第一部鍾鼎文臨帖範本;出版的《景舜逸書石鼓文千字文》是我國第一部用石鼓文體書寫的千字文法帖。

景舜逸主編的《啟功書法解析大字典》,是我國第一部當代書法名家大字典。他費時13年從大量的啟功作品中精選範字,以一字一例的方式按漢字筆畫書寫的通常體例編撰成書。每個字從基本筆畫到間架結構,同字多例,反複解析比較。是一部臨習啟功先生書法操作性極強、功能完備的大型書法工具書。專家稱:能得到這部大典,就等於把啟功先生請到家裏來,麵對麵一筆一畫地傾心相授。

近年來,景舜逸一邊教學,一邊繼續深入鑽研,將學習心得陸續撰寫出《書法與禮儀》、《書法與智力》、《書法與性格》、《書法與哲學》、《書法與漢字》、《書法與文學》、《書法與幾何》等專論。這些對學習書法者很有啟發。現在,景先生已經編寫的書法教材有《書法》和正在編寫的書法教材《景雲軒書譜·中國曆代書法禮儀國學係列教材》,即將投入使用。

景舜逸說:“書法教育就是禮儀教育。當前人們物質生活不斷提高,學校課本上的文化知識亦不斷豐富,然而由於獨生子女家庭雙親的加倍嗬護,父母工作上的緊張壓力,容易忽視對子女的禮儀教育。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要通過習書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訓練,進而增強審美意識,達到禮儀水平的提高。”

景舜逸的《景雲軒書譜》是一部百卷本的大書,教育部《儒藏》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湯一介為書題詞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中國大眾文學會會長,著名書法家趙鐵信題詞‘集古今法帖聖賢名句之大成,開書法禮儀國學教育之先河。’

景舜逸在古體文研究上取得的突破都成功地用在書法實踐中,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神韻。

他的書法作品多次獲各種獎項,其中在《日中書法交流展》、《中國書法美術家藝術精品展》和《第五屆國際美術作品展》獲得金獎。他的作品被日本、韓國、英國、法國、西班牙等文種在外文報刊上推介宣傳,聲譽遠播海內外。他的書法作品也被海內外文博、企業、名流爭先收藏。

古體文大師胡厚宣說,景舜逸甲骨文書法“作品筆畫瘦硬,挺拔,書體工整凝重,寓端莊於豪放之中。表現出了甲骨文氣勢磅礴質樸純真和雄偉豪放的書法藝術風格。”並為其題詞“藝術珍品”。

中國書協研究部主任著名書法理論家王景芬說:“景舜逸不僅繼承了石鼓文的書法傳統,並吸收了秦篆的雄強的氣息。他的作品,結體緊密,略趨縱式,在統一協調中又具變化,隨字體天趣,疏密有致,虛實相輔,廓展而有氣勢,骨力強勁,有力透紙背之感,方圓筆並用,線條勻稱優美,曲弧線對稱流暢,橫豎直筆渾厚而注重兩端收筆,中粗而兩端稍細,風格厚樸中賦予雄強的氣勢,古雅中有著時代的氣息。”

《佛教文化》主編淩海誠著文稱讚:今人寫古文,當推景舜逸。

弟子逾千人 大師政要打高分

景舜逸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前期是對書法藝術刻苦研讀、精通,之後將自己所學、所得用來回報於社會,積極參與各項社會活動。如:

為北京陶然亭公園新置巨石題字“潭影流金”;

為在韓國舉辦的世界大學校長文化藝術教育論壇開幕式題字,“群英薈萃 啟後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