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十六屆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總決賽題字,向廣東惠州華羅庚中學贈書“通天下之誌,成天下之務”;

為文化部《中國文化知識》題寫書名;

為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學題寫“勤樸樓”等五個樓名;

為中日韓經濟發展協會年會書寫三國共同使用的漢字“米”“水”“魚”;

為“中國文化書院佛商文化研究院”題寫門牌。……

組織慶祝政協成立60周年“京承筆會”,七次舉辦“書畫班獻愛心頒獎聯誼會”活動,邀請表演藝術家臧京生、李孟堯、高放等講座及“攜百名學生及家長前往北師大悼念啟功活動”。……

應邀出席中國文化書院、三智道商國學院的開班活動,並接受拜師禮。

支持由中國社科院殷商史研究中心等單位主辦“景舜逸石鼓文書法大展”,河北任丘市政府主辦“景舜逸石鼓文書法巡回展”,秦皇島市委老幹部局主辦“景舜逸石鼓文書法巡回展秦皇島展”。……

景舜逸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還奔赴北京師範大學、中華女子學院、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及全國政協、國家發改委、中國中醫研究院等院校和單位講課。為了普及書法他還走進了老年大學及單位為職工組織的書法培訓班講課。

景舜逸提出了書法禮儀教育並為之踐行,堅持書法禮儀教育從娃娃抓起。現在把重心放在培育青少年上。景舜逸認為,幼兒3歲可學字,6歲可執毛筆學書法,8歲可參加區級組織交流,12歲可參加市級組織的比賽活動,16歲可參加全國性展覽,28歲可教書育人。然習書求法之過程,亦為涵養之過程,寓法於理,成於禮,是為書之大道。所謂涵養,乃閱古今之碑帖、理論、文、史、哲等,並縱橫之比較,再遊覽東西南北中之名勝古跡,其書藝乃為大進。

在培育青少年學書法的過程中,景舜逸始終把“學習書法,先學做人”貫穿在他教學的全過程。景舜逸認為,學習書法(漢字)藝術不僅是為了獲取一技之長,更主要的是通過對書法碑帖的刻苦臨習和有關知識的學習,提高少年兒童的觀察力、摹仿力、記憶力、想象力、意誌力、獨立性,在青少年增長知識的同時,培育高尚的倫理道德觀。幫助每個學書法的人,從漢字中找到中華民族的根基、悠久曆史的演變、傳承文化的源泉。

1998年,景舜逸在北京西城區青少年科技館領導的支持下,開辦書法培訓班,其中少兒學員占絕大多數,老中青學員也不少。

在教學實踐中,景舜逸提出了“藝術教育就是愛的教育”等觀點;總結出“熔培育思想品德與書法技法教學於一爐,熔開發智力與書法技法教學於一爐,熔多種知識與書法技法教學於一爐”的教學理念;循序漸進、交叉、對比教學的方法;以及采風、觀摩、參賽等寓教於樂等方式,收到很好的效果。

近年來,景舜逸共培育學員弟子千餘人,這些學生在全國及北京書法繪畫各項大賽中榮獲多種獎項,其中在教育部藝委會主辦的全國中小學生繪畫書法比賽中獲獎率達百分之九十六,景舜逸榮獲教育部藝委會頒發的指導工作一等獎。

2004年由文化部對外藝術展覽中心等單位主辦的“奔向2008——第三屆國際兒童藝術大賽”。在比賽後頒獎大會上,來自36個國家的比賽選手選出的“十佳小書法家”中,其中有四名學生是景老師的學生,這在曆次比賽中,實屬少見。當時媒體對景舜逸的這一佳績紛紛予以報道。

美、日、韓及港、澳、台學界聞訊多次派員參觀、考察,交流漢字書藝教學經驗。

2004年8月由團中央《希望月報》雜誌社、中國社科院殷商史研究中心、北京外國語大學書畫協會等單位主辦的《景舜逸教學成果暨師生作品展》在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行。時任中國書協副主席張飆為大展題寫展名,其作品內容出自蒙學教材,如《弟子規》、《女兒經》、《神童詩》、《孝經》、《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等。這些教材淺顯易懂,不僅對青少年成才具有深遠的意義,對提高成年人的組織力、創造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活躍中老年人思維和陶冶性情、延年益壽也很有益處。

此展的全部作品是用甲骨文、鍾鼎文、石鼓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等字體書寫的,集中體現著師生習書識禮,行為世範和教學方麵的最佳碩果。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北京電視台等10餘家媒體予以報道。

當景舜逸到北師大紅樓向啟功先生彙報《景舜逸教學成果暨師生作品展》後,啟功非常高興。啟老一邊翻看作品集一邊交談。在談及石鼓文時,啟老說:“清代石鼓文寫得最好的是吳昌碩,民國時的強盛餘也寫得好。”隨後,豎起大拇指說,“現代寫石鼓文最好的是你景舜逸。”而且此話連講了四遍。

此外,胡厚宣、徐邦達、楊仁凱、謝稚柳、饒宗頤、王守常、趙鐵信、沈鵬、羅哲文等專家、學者都對景舜逸讚許有加。

一些黨和國家領導人給景舜逸題詞,以示鼓勵。如:

國務院原副總理穀牧題詞: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國務院原副總理鄒家華題詞:習書融禮,鑄造人才;

原全國人大常務副委員長彭衝題詞:藝海無涯;

訪談雖已結束,但是景老師用書法傳遞愛的腳步從未停歇。願他用自己畢生的愛培養出值得自己欣慰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