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刊行《教育今語雜誌》之緣起(1 / 1)

環球諸邦,興滅無常,其能屹立數千載而永存者,必有特異之學術,足以發揚其種性,擁護其民德者在焉。中夏立國,自風薑以來,沿及周世,教育大興,庠序遍國中,禮教唱明,文藝發達,蓋臻極軌。秦漢訖唐,雖學術未泯,而教育已不能普及全國。宋元以降,古學雲亡,八比詩賦及諸應試之學,流毒士人,幾及千祀。十稔以還,外禍日亟,八比告替,兼歐學東漸,濟濟多士,悉舍國故而新是趨,一時風尚所及,至欲斥棄國文,芟夷國史,恨軒轅厲山為黃人,令己不得變於夷語有之。國將亡,本必先顛,其諸今日之謂歟?同人有憂之,爰設一報,顏曰《教育今語雜誌》。明正道,辟邪辭,凡諸撰述悉演以語言,期農夫野人皆可了解,所陳諸義均由淺入深,蓋登高必自卑,升堂乃入室,躐等之敝,所不敢蹈,真愛祖國而願學者,蓋有樂乎此也。

教育今語雜誌章程本雜誌以保存國故,振興學藝,提倡平民普及教育為宗旨。

第二章定名

本雜誌依上列宗旨演以淺顯之語言,故名《教育今語雜誌》。

第三章門類

本雜誌之門類大別為八:

(一)社說悉本上列宗旨以立論,對於誇夫莠言,尤必詳加辯駁,俾國人不致終淪於台隸焉。

(二)中國文字學我國文字發生最早,組織最優,效用亦最完備,確足以冠他國而無愧色。惟自唐宋以降,故訓日湮,俗義日滋,致三古典籍罕能句讀,鄙倍辭氣亦登簡牘,習流忘源,不學者遂視為艱深無用,欲撥棄之以為快。夫文字者,國民之表旗,此而撥棄,是自亡其國也。

故本雜誌於此門演述特為詳盡,凡製字源流、六書正則、字形、字音、字義諸端,悉詳加詮釋,務期學子得門而入,循序漸進,不苦其難,以獲通國人人識字之效。

(三)群經學經皆古史,古之道術,悉在於是。後世子史詩賦,各自名家,其源無不出於經。故本雜誌於群經源流派別,及傳授係統,一一詳言,以為讀經之門徑。

(四)諸子學九流百家,說各不同,悉有博大精深之理在。後人就其一家研鑽,畢世有不能盡者。本雜誌於其源流分合,及各家宗旨之所在,胥明其故,俾國人得因以尋其塗轍也。

(五)中國曆史學典章製度、禮儀風俗,以及社會變遷之跡、學術盛衰之故,悉載於史。我國史乘,各體具備,歐州諸國所萬不能及,近世誇夫,拾日人之餘唾,以家譜、相斫書低舊史,誠不直一噱者。本雜誌於史法史例,悉為演述,並編為通俗史,於學術進退、種族分合、政治沿革,一一明言,期邦人諸友發思古之幽情,勉為炎黃之肖子焉。

(六)中國地理學禹域疆土,廣大無垠,其間河道變遷,山巒障隔,悉與民俗有關。本雜誌演述本部形勢,凡五土異宜,剛柔殊性,語言風俗習慣之不同,鹹為明其故焉。

(七)中國教育學三代教育製度之見於載記者,彬彬可觀。秦漢以降,教育之事雖日見廢弛,然大儒講學往往而有,如胡安定設學湖州,顏習齋施教漳南,觀其學製鹹可師法,其他關於教育之粹語精言,尤更仆難數。本雜誌當詳加搜討,演述於篇,以為有誌教育者師法焉。

(八)附錄約四分類(甲)算學算學應用之處最多,大而證明學術,小而料量米鹽,無不取資。故本雜誌附設此門,以應國人之需求。

(乙)英文英文施用甚廣,國人習之者眾,本雜誌亦譯述諸文,以供參考。

(丙)答問凡有投書下問者,本社同人當各舉所知以答。

(丁)記事凡學務盛衰損益之有關係於國人者列焉。

第二章辦法

(一)本雜誌以庚戌年正月出版,嗣後月出一冊,務不愆期,每期暫定七十頁。

(二)本雜誌演述各種學術,均由最淺近最易曉者入手,以次漸進,期有係統。

(三)本雜誌於各種學術,務求解釋明了,不事苟難,庶便學子自修,兼為無師者指導門徑。

(四)本雜誌擔任撰述編輯發行諸人,皆盡義務。

(五)大雅君子凡惠稿件,使不悖於本雜誌宗旨及文體者,當擇尤登錄,惟無論登與不登,原稿概不檢還。

第五章經費

(一)開辦費及房室器具諸雜費,均由本社同人擔任。

(二)本雜誌印刷費,以所得之報貲充之。其有不足,仍由本社同人籌補。凡投書本雜誌者,請寄至:

日本東京小石川區大町五十番地教育今語雜誌社通信所歐文寫法如左:

TheEducatuinal Magazunesicuety50,Otsukamachi Koishikawaku Tokyo Japan教育今語雜誌社啟(本篇發表於1910年《教育今語雜誌》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