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文學史的消息,那一線生命未曾與語言離得毫厘;隻爭無人識透這啞謎兒;即使省得,又無人肯打破這悶葫蘆兒,和盤托得出來。前六十年左右卻有一位有誌革新的詩人黃遵憲,他少年所作《雜感》詩道:
……籲嗟東京後,世茶文益振;文勝失則弱,體竭勢已窘!
後有王者興,張網羅賢俊,決不以文章:
此語吾敢信!
……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紙研,六經字所無,不敢入詩篇;古人棄糟粕,見之口流涎,沿習甘剽盜,妄造叢罪愆!
黃土同摶人,今古何愚賢?
即今忽已古,斷自何代前?
明窗敞琉璃,高爐生香煙,左陳端溪硯,右列薛濤箋,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
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篇,五千年後人,驚為古爛斑。
黃遵憲倒是盡過一番心血,可惜隻限於他自己創作的成功,何曾影響給旁人!又何曾影響到學術的全部!正是:
風定始知蟬在樹,燈殘方見月臨窗。
偏生再過了四五十年,這位先鋒將走向海外,服膺了“實驗主義”的哲學,身受了“科學方法”的訓練;回到國內,徹底澄清的匡正了思想,才水到渠成的革新了文學。
凡是學術沒有不互相貫通的,這才給了世人更加相信的證券也!
且說這位先鋒將慧眼高深,法力廣大:
芻議改良,勸眾“八不”入手;“曆史觀念”,勸人一念持信;建設宗論,造成十字名言;播揚創作,寫就連篇考證。
那“八不”是:
“1·不做‘言之無物’的文字。
2·不做‘無病呻吟’的文字。
3·不用典。
4·不用套語爛調。
5·不重對偶:——文須廢駢,詩須廢律。
6·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7·不摹仿古人。
8·不避俗語俗字。”
那十字是:
“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
那古老的“非國語文學”卻重重的裁著一個跟鬥,不啻從九霄雲頭跌落下了千丈深坑!倒也有些衛道的人替古文“會師勤王”,直到如今不三不四的還有人在報尾巴上嘲罵兩句!最有意味的紀念要算當日林紓將“狄莫”“秦二世”
的隱名來影射“胡適”寫成的小說了。自從民國七年(一九一八)教育部正式頒行了注音字母,公布了“國音字典”;九年(一九二○)又規定全國小學實行漸次改授國語;現在已成當然不疑的事實:這種成功,自與這位斬將搴旗的先鋒奮鬥的陣容聲氣相通。
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由他主編的北京大學的《國學季刊》發表了宣言,提出三個方向來督責勉勵治學的同誌。
就辟出辨偽研究的大路,開發實地考古的先聲。有分教:
世間多少迷路客一指還歸大道中。
走慣了“磨磐”路的中國學術界,這才緊趲了一程:從思想的革新到學術的革新,從文學的改革到文字的改革。打民國六年到十一年(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二)六年之間全在思想和文學改革的時期中;十二年(一九二三)以後,便進步到了學術革新和文字革新的時期。回頭一算,轉眼也就如同隔世,所謂“時代”似乎有一日千裏的變化,不覺已是十三四年了!這位革新的先鋒,他遭母喪,結婚,得子,教書,講演,著述,中間又生病,又幾番在國內外旅行,毀譽榮辱,在精神勞力上都有相當的增損;他也就到了中年,是四十歲的人了!
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十二月十七日便是他的四十整生日。他的朋友和學生們中間,有幾個從事科學考古工作的,有幾個從事國語文學研究和文字改革運動的,覺得他這四十歲的紀念簡直比所謂“花甲”“古稀”更可紀念:
因為在這十三四年中間他所盡力於中國學術的辛苦,應該獲得一些愉快,應該享受一點安慰。好在他早有可以自壽的“不朽”,即如這首“舊詩”,盡夠當祝語,不用旁人再讚一字了:所以他們不想用什麼話句來祝他,隻將他十三四年來努力的梗概記下。他們畢竟是誰某?原來是這十二個人:
北平白滌洲鎮瀛寧波馬隅卿廉東台繆金源金源織金丁仲良道衡湘潭黎劭西錦熙漢川黃仲良文弼吳興錢疑古玄同唐河徐旭生炳昶紹興周啟明作人北平莊慕陵尚嚴滄州孫子書楷第如皋魏建功建功十九年他再住北平,定居米糧庫,便趕上是生日。他從自己詩裏說,“幸能勉強不喝酒,未可全斷淡巴菰”,是早已受了酒戒了;這次生日應該替他開戒,好比鄉下老太婆念佛持齋,逢了喜慶,親友們來給她開了齋好飽餐肉味一樣。
如今為要紀念“人”、“事”、“地”,便寫下恁個題目:
胡適之壽酒米糧庫。
魏建功撰,錢玄同書。
(本篇發表於1933年1月14日《國語周刊》第68期,魏建功《胡適之壽酒米糧庫)則發表於第67期。)
章太炎《清代學術之係統》
演講筆記的附記
一九三一年二月甘九日,章太炎先生來平。三月卅一日,師大研究院的曆史科學門及文學院的國文係和曆史係合請先生為學術的演講,這篇文章就是那天的演講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