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論幾何學及論理學書(2 / 2)

‘止,請先傳此,使同誌者習之,果以為用也,而後徐計其餘。’太史曰:‘然,是書也,苟為用,竟之何必在我’。

遂輟譯而梓是謀以公布之,不忍一日私藏焉。”據此則徐光啟誌在畢譯,而利瑪竇卻不願繼續。其所譯之六卷僅當現在所說平麵幾何的一大部分。至於論比例論立體者,則尚待李善蘭的續譯。又據李氏序言:“是書泰西各國皆有譯本,顧第十卷闡理幽元,非深思力索,不能驟解,西士通之者亦鮮。故各國俗本掣去七、八、九、十,四卷,六卷後即繼以十一卷。(昶按:自十一卷至第十三卷論體,即今之立體幾何。我出國以前,曾見一英文本,即係此本。)又有前六卷單行本,俱與足本並行。各國言語文字不同,傳錄譯述既難參錯;又以讀全書者少,翻刻訛奪,是正無人,故夏五三豕,層見疊出。當筆受時,輒以意匡補。偉烈君言異日西土欲求是書善本,當反訪諸中國矣。”

偉烈氏序言:“…自來海上,留心搜訪,實鮮完善。仍購之故鄉,始得是本,乃依希臘文翻我國語者。我國近未重刊,此為舊版,較勘未精;語訛字誤,毫厘千裏,所失匪輕。餘愧譾陋,雖生長泰西,而此術未深,不敢妄為勘定。會海寧李君秋紉來遊滬壘,君固精於算學,於幾何之術,心領神悟,能言其故。於是相與翻譯,餘口之,君筆之。刪蕪正訛,反複詳審,使其無有疵病,則李君之力居多,餘得以藉手告成而已。”在這兩段序文裏麵我們可注意者,約有三點:(一)前六卷有單行本,可以獨立。

(二)《幾何原本》如在中國,即為先秦古書(歐幾裏得於周赧王時,教授幾何於Alexandria城),“語訛字誤”,實在意中,偉烈氏所據,亦非善本。李善蘭所譯的後七卷,嚴格說起,實非譯本。他這一種“譯校本”的價值如何?如果有一位細心的數學曆史家能把它估量出來,實在是一件極有興味的事情。(三)前六卷言平麵幾何,解人甚多,故訛誤亦少。後麵則解人較少,訛誤亦多,利氏當日因畏難而輟譯,亦不可知。——要之,我希望大家研究幾何學,是想教大家拿這種方法練習他的思想,如徐氏所說“其浮氣,練其精心”。則拿近來翻譯的教科書研究,已經夠了。幾何學的教科書同科學性較少的學科的教科書不同,比方說,曆史學,將來雖不曉得若何,而在現在,則如非專家,他所編的,總要有不少荒謬的地方。至於幾何,則普通的教科書,止有與教授適宜不適宜的問題,荒謬卻是很難有的。無大荒謬而加之以方便,——比方說,現在的幾何書全用代數式表示,比《幾何原本》全用文字表示者方便多了——所以我說:“隻要擇新近所出書讀之即得。”至於我請人讀《幾何原本》的前六卷,並不是發什麼“思古”的“幽情”,卻是因為近來我看學生的卷子,如果談及科學的起源問題,大約是千篇一律地說古代希臘並無科學,科學是文藝複興以後才發生的。我以為《幾何原本》裏麵的東西,不惟是科學,並且是模範的科學,所以請大家把這一部老陳書再翻一下子,並沒有其他的意思。——我近來頗想把《幾何原本》的各種本子(比方說徐氏本、李氏本、《數理精蘊》本,及清朝人關於幾何的著作,比方說,宣城梅氏、柘城杜氏等人的著作),全搜集起來,比較一下子,看看中國人對於幾何學端的有一點貢獻沒有,尤其要緊的,是要看看中國人對於輸入的幾何學的態度如何。但這是另外一件事情,與上文所說無幹。

先生所看見的嚴又陵穆勒《名學》譯本,已至“部丙”之“篇十三”,即屬足本。但此本近來似已不易得。

我的意思以為如果現在能有人把它重譯成國語,那是再好不過。如果不能,這本書實有重印的必要。並且我雖然沒有全看,我知道它裏麵頗有誤譯。如果有人能照原文把它仔細校對一番,作一篇校勘記,附印在後麵,那就更好了。

杜威的《Howwethink?》有人譯成中文,叫做《思維術》。譯本我沒有見,不曉得譯的如何。

中文的論理學書,我所看見還算好的,尚有嚴又陵的《名學淺說》,胡茂如譯日文的一本《論理學》。嚴譯容易購買,胡譯早已絕版,前兩年聽人說已經重印,不曉得靠住否。

徐炳昶。三月四日(本篇發表於1926年3月12日《猛進》第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