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1 / 2)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教學隨筆

作者:劉豔濤

在近九年的任教工作中,我逐漸明白,雖然教師活動的空間常常隻在教室和辦公室裏,麵前是三尺高的講台,但教師的心底是無私的,因為教師把自己的青春都獻給了學生。青春是美好的,比青春更美好的是一顆高尚無私的心!正像我在自己的愛生格言中所說的那樣:“對學生的愛不應說在嘴上,寫在紙上,而要身體力行,用行動檢驗。”

學習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最本能的需要,當你感到需要時,就自然會自覺主動地去學。我想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惑:“我這孩子什麼都好,就是不愛學習,怎麼辦呀?”但是,接受了我教育理論的家長卻是完全相反的困惑:“這孩子整天看書,不知道出去玩,都迷上了學習,怎麼辦?”我時常提醒督促這些家長把孩子趕去院子裏玩,或者周末帶孩子去郊遊,平時讓孩子多參加各類體育訓練。其實,告訴大家,每一個孩子天生就愛學習,請大家回想一下孩子剛剛出生時的情景:剛從媽媽肚子裏出來的嬰兒,護士一拍屁股孩子會大聲地哭,護士拿著玩具逗引,會到處張望,能主動找到媽媽的乳頭並能用力地吸吮,當媽媽叫出第一聲“寶寶”時會尋找,這就是嬰兒這個小小“學習家”發生的第一步學習。

其實在生物學界是一個非常著名的現象的表現,即“印刻現象”。1910年,德國行為學家海因羅特在實驗中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剛剛破殼而出的小灰天鵝,會本能地跟隨在它第一眼見到的自己母親後麵。而如果它第一眼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親,而是其他活動物體,如一隻狗、一隻貓,甚至是一隻玩具鵝,它也會自動地跟隨其後。如果小灰天鵝孵出時看到的是母雞,它就跟著母雞走。如果孵出時看到的是人,小天鵝就認人做媽媽,人去什麼地方,一群搖搖擺擺的小天鵝就在身後跟到什麼地方;人下水遊泳,小天鵝也跳進水裏,並且親熱地啄著他的頭發和胡子。尤為重要的是,一旦這隻小鵝形成了對某個物體的跟隨反應後,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對其他物體的跟隨反應。這種跟隨反應的形成是不可逆的,這種現象後來被另一位澳大利亞的動物學家勞倫茲稱之為“印刻現象”。

在這些年的教育生涯中,我常常都是早出晚歸,平日裏隻要一有空就與學生們呆在一起。與他們一起學習,一起遊戲。使自己融入他們的生活,為了幫助這些孩子盡早的適應學校生活,我又是花了很多的心血,常常是連休息的時間也搭了進去。通過近一學期的溝通,終於贏得了學生的信任。記得班中有一位調皮的男孩,在家玩耍時不慎腳骨折,一連幾星期都未能到校。我就每日中午到他家中去為他補習並與他談心。再次回到學校後,他就把我當成了知心朋友。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在日常的工作中經常可以發現一些家長缺少教育子女的科學方法,一味地寵愛孩子,致使他們養成唯我獨尊的自我中心主義,不懂得尊重別人,體諒別人。我經常在與家長的交談中給他們一些誠懇的見意,時間久了也就漸漸贏得了家長的信賴,使他們覺得把孩子交給我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