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透進青鬆林,草深樹密光影涼。春靄淡淡繚繞山林,寺旁的空潭更顯幽深。身心安然入靜境,如製毒龍去妄心。
【鑒賞】
在“過”之前還不知寺的所在,尋到雲峰裏又隻聽到不知何處傳來耳際的鍾聲,全詩沒有一個字寫到寺,所寫的都是寺外的環境,更見古寺的無限幽深。
送梓州李使君
——王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譯詩】
千峰萬壑古樹參天,杜鵑鳴啼山野傳遍。一夜風雨透山林,百道飛泉如掛樹梢間。漢家女織橦花布,納稅交官府。巴蜀人爭芋田種,常引起訴訟。昔日文翁在這裏盡心教學,巴蜀氣象新。今當更努力,莫要依賴先賢不進取。
【鑒賞】
先寫梓州崇山峻嶺的景物和風土人情,以見這地方還不怎麼開化,在使君的治下當然會效仿先賢做出新的成績。但就詩的藝術表現力來看,是前四句的宛轉奇妙,有情有致,才得以成為佳篇。
終南別業
——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譯詩】
中年我已有心向佛,晚年遷家到南山底。興致一來我必獨漫遊,快意佳趣隻有我自知。閑情漫步到水盡頭,坐下仰望白雲飄浮。偶與林中老叟相遇,談笑不停忘了歸期。
【鑒賞】
通篇寫歸隱後的閑適之情,一切隨遇而安,非常恬淡。寫景亦是寫心,蘊含著一種哲理。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譯詩】
空空深山,看不到一個行人,悠遠的人語聲隱隱約約,靜極了。太陽下落了,餘輝照進幽深的樹林,一片黃昏的朦朧,遠處,那青苔上麵是太陽投下的光影。
【鑒賞】
唐初詩人宋之問曾在今陝西藍田縣的輞川築有一所別墅,後來王維在此住了三十多年,寫了許多詩來歌詠它。所謂“詩中有畫”,多數就是指這些作品。這首詩寫空山非常幽靜,“但聞人語響”更是靜中而有動感,似隨手拈來,不著痕跡,敏銳的感覺具見詩人的匠心。
竹裏館
——王維
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譯詩】
我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誰可以分享我的歡樂,我的情趣?隻有明月微笑地照在天空。
【鑒賞】
在深竹林中一個人彈琴和吹口哨,不是為了讓人欣賞,隻有明月才是唯一能見到這種忘情陶醉的知音,詩人真是能道人之所不能道。
送別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譯詩】
我沿著山間的小路送別友人,黃昏時分我關上柴門最後一眼投向他離去的方向。春草年年吐綠,遠遊的朋友,何時才能踏上歸途?
【鑒賞】
剛剛送別,就盼望著明年能否再來,情意之深可想而知。“綠”字意象飛動,但後兩句雖自然美妙,卻是從《楚辭·招隱士》的“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受孕而來。
相思
——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譯詩】
紅豆生長在南國,每當春天來臨,不知會生出多少新枝,采摘吧盡情地采摘,美麗的紅豆,最能表達無盡的相思。
【鑒賞】
紅豆,又名相思子,人們都將它當作愛情的象征。詩人詠此以寄相思,已不是在追述那位在樹下思念丈夫的妻子滴淚血成珠的故事,也可以包括友情,更能引起普遍的共鳴,境界也更高了。
雜詩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譯詩】
你從故鄉來,該知道故鄉的事,請告訴我,你來時我窗前的梅樹是否已經開花?
【鑒賞】
對故鄉來人的詢問,當然可以很多很多,但詩中獨隻問到那株寒梅有沒有開花,使讀者在欣賞中自會創造許多想象……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詩】
我獨自遠遊在他鄉,做為他鄉的客人,每逢佳節來臨,總揪起我對你們的無限思念,遙想你們今日登高望遠,遍插茱萸,卻少了遠方的我,少了你們無限思念的兄弟。
【鑒賞】
原注“十七歲作”。時玄宗開元三年(715年),作者正客居長安。
詩中很樸實地抒寫了對兄弟們的懷念,親人是平時也一直在思念他,但在這特殊的日子裏更使人觸景生情。全詩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節倍思親”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寫出了人們共同的普遍感情。
渭城曲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譯詩】
清晨的細雨,輕輕淋濕了渭城,沾濕了飛塵,客舍一片青青,楊柳煥然一新;在這離別的時刻,請再喝一杯離別的美酒,要知道走出了西邊的陽關,就再見不到你的故人。
【鑒賞】
樸實的語言,生動的形象,使讀者身臨其境,領略到依依惜別的心情,三、四句語出平常,好像說:幹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我們就不能再一同喝酒了,因而又共同一飲而盡,寫出了一種人人所共有的感情。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王昌齡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