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描寫周天、劉誌明在高薪收買麵前,首要考慮的是七千名職工的出路。他們想的是“員工的利益是我們考慮一切問題的根本”。總工程師陳英傑不中美人計,視工廠的利益為生命,看重自己的產品wT在國內外市場上的優勢,成功地利用外商之間的競爭,跟另外幾家外商簽訂了幾項合同,為工廠走出國門創造了有利條件。鄭一東顧全大局,寧願自己知趣地離開東風廠廠長的位置,也要促成東風廠與大陽廠的合作,避免了被漢頓的各個擊破。大陽市的十三家機床廠,終於聯合了起來,成立了“大陽市機床生產集團”。當事人各自進行反思,主動地做出讓步,化解了彼此間的誤解、隔閡,以大局為重,大家坐在一條船上,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年初》表現了我們民族性格中的優質,表現了我們民族精神在“挑戰”中經受“洗禮”,獲得新生。關於漢頓的失算,作品寫道:漢頓太自負了,太不了解中國人了。他應該先從學習中國人的自尊開始。中國是一個充滿自尊的國家。
《年初》將“分享艱難”精神上升為民族精神,表現了在改革開放深化的背景下,在方興未艾的國際競爭中作家的憂患意識。
畢四海(1949~)的《最後的資本家》(1997)也展現了這種“分享艱難”精神,與上述作品不同的是,在畢四海筆下,這種精神表現為中國工人自覺地將個人利益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
在他們心中,國家不是少數人的,而是大家的。因此,關鍵時刻他們主動拿出自己的積蓄為國家增股,表現出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信賴和支持。正是那些腐敗分子才喪失了民族自信,在國際競爭中出賣國家利益、中國工人利益。《最後的資本家》描寫了中國工人對國內的腐敗勢力與海外資本家互為利用以控製工廠的企圖所進行的有力抵製,表現了中國工人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覺悟和力量。廣大工人同腐敗勢力的矛盾是社會現實中新的矛盾。它尖銳、嚴重,其解決不在“分享”
精神,而在於動用法製的力量,堅決地維護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利益。
這是新現實主義的又一重大主題。
陸天明(1943~)的長篇小說《蒼天在上》(1995)揭露了官場上存在的怵目驚心的腐敗現象,觸及了變革時期現實社會的時弊,針砭了掣肘社會進步的痼疾,塑造了黃江北這位反腐英雄。“蒼天在上”則是這位失敗了的反腐英雄向人民進發出的含著血淚的呼喊。
張平(1954~)繼紀實文學《天網》(1993)之後發表的長篇小說《抉擇》(1997),描寫地處華北的一個大型國有企業——中陽紡織集團公司頭頭們的“集體腐敗”現象,以及反腐敗鬥爭所引發的省、市高層幹部中的一場尖銳鬥爭。小說揭露以公司總經理郭中姚為代表的公司頭頭如何與反貪局局長吳愛珍、省委常務副書記嚴陣將“權錢交易”發展到“關係網”,又將“集團”發展到“死黨”。正是這些腐敗分子搞垮了有著輝煌過去的中紡集團。作品深入到一個個腐敗分子腐爛的生活內幕和頹廢的精神世界,描繪這些腐敗分子的罪惡行徑,揭示了大中型國有企業被搞垮的內情。作品以有力的社會分析方法,真實地反映了危及改革事業的成敗、關係到黨和國家命運的重大社會問題,體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
《抉擇》描寫了中紡公司廣大工人在腐敗分子搞垮公司後的悲慘遭遇,以及他們對腐敗分子的疾惡如仇。《抉擇》是為民泄憤的作品。
《抉擇》的主人公李高成處於反腐鬥爭的漩渦中心。他麵對兩難境地:一方麵,一手將他提拔起來的嚴陣和自己的愛妻吳愛珍漸漸露出他們的腐敗分子麵目,並且利用手中特殊的權力千方百計阻撓對中紡集團頭頭“集體腐敗”問題的調查,還陰謀設計,讓吳愛珍受賄三十萬,製作假現場錄音往李高成身上栽贓,把查處腐敗的李高成誣陷為被查對象,以便迫使李高成就範;另一方麵是廣大工人群眾和黨組織對他的支持和期待。他麵臨著重大的抉擇,將要付出巨大代價的抉擇:要麼將自己的愛妻、代表黨組織提拔自己的嚴陣和自己挑選並曾經充分信任的中紡集團領導班子送上斷頭台,但也可能使自己粉身碎骨;要麼不顧黨和人民的利益,與腐敗集團同流合汙,卻可以萬事大吉,安享晚年。共產黨人的品質、中國人的良心使他選擇了前者。他堅定地說:“我寧可毀了我自己,也絕不會讓那些腐敗分子毀了我們的黨,毀了我們的改革,毀了我們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