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人物李清照(1084~1151)號易安,濟南人,宋代傑出女詞人。

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佚。

後人輯有《漱玉詞》,今人輯有《李清照集》。

李清照長於詞,能詩能文,兼善書法,繪畫。

她的詞清麗婉約,獨秀一枝,詩文則筆力雄健,情辭慷慨。

在我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張養浩(1270~1329),字希盂,號雲莊,濟南人。

元代著名政治家,散曲家。

仁宗時為監察禦史,因上書批評時政,得罪權臣,遭陷罷官。

延祜時任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

因感宦海漂泊,風雲莫測,以父老為由,棄官歸隱故鄉。

天曆2年關中大旱,應召任陝西行台中丞,夜以繼日賑救災民,整頓吏治,積勞病卒。

他的作品大膽反映民生疾苦,流露出對官場和時政的不滿。

有散曲集《雲莊閑居自適小樂府》、文集《歸田類稿》等。

李攀龍(1514~1570)字於鱗,號滄溟,曆城人,明代著名詩人,嘉靖進士,授刑部主事,官至河南按察使,為當時詩壇領袖,名列“後七子’之首。

他繼承“前七子”的複古旗幟,主張“文必西漢,詩必盛唐”,著有《滄溟集》、《古今詩刪》,《白雪樓詩集》等。

魯伯峻(1895~1927)名廣德,濟南市人,山東早期共產黨人。

1923年春領導“非基督教大同盟”,開展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宣傳活動,轟動濟南。

1924年以後在濟南,青島一帶從事職工運動。

1927年在中共山東省委負責宣傳和農運工作。

是年5月23日在千佛山下犧牲。

劉慶祥(1919~1966)濟南市辛莊人,著名勞動模範。

1950年創造了我國第一台“對板精窘機”,榮獲全國工業勞動模範稱號,出席全國工農業勞模第一次代表大會。

同年九月入黨。

曆任濟南機床二廠工會副主席、副廠長,濟南市副市長、市總工會副主席。

1966年2月6日病逝。

齊魯大學迎梓隊伍,在紀念遊行中向民眾進行演講。

迎梓隊伍在濟南舉行紀念遊行,經過同風樓飯店處的鬧市區時,周邊民眾紛紛響應。

孔慶三(1926~1950)濟南人。

中共黨員。

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誌願軍,任班長。

同年11月27日在朝鮮鹹鏡南道長津郡新興裏戰鬥中,似自己的肩膀當炮架掩護突擊隊進擊而犧牲。

中國人民誌願軍領導機關為他追記特等功,授予“中國人民誌願軍一級英雄”稱號。

朱文奇(1958~1981)山東電影洗印廠工人,中共黨員。

1981年1月21日,在大明湖為搶救落水兒童而獻身。

中共山東省級機關委員會授予他‘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他為革命烈士。

名勝古跡趵突泉位於市中心趵突泉公園內,居七十二名泉之首。

泉自地下岩縫中湧出,三窟並發,浪花四濺,勢若鼎沸。

泉北的濼源堂建於宋代,西南的觀瀾亭建於明代,中立“趵突泉”、“觀瀾”、“第一泉”等明清石碑:後院牆壁上嵌有明清以來詠泉石刻若幹,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紀念堂在趵突泉東的漱玉泉畔。

珍珠泉七十二名泉之一。

泉自地下上湧,狀如珠串,故名。

泉水彙成水池,約1畝見方,清澈見底。

明天順元年(1457)在此建德王藩邸。

附近還有濯纓、王府,溪亭等10處名泉,組成珍珠泉群,均流入大明湖。

清劉鶚《老殘遊記》描繪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即是這一帶景色的寫照。

黑虎泉七十二名泉之一。

源出懸崖下深凹之洞穴中,泉水經三個石虎頭噴出,波瀾洶湧,水聲喧騰。

附近有琵琶、金虎、彙波、溪中、瑪堖、九女等名泉14處,組成黑虎泉群。

泉對麵有“解放閣”,是為紀念濟南解放而建,台基高10米,上嵌陳毅手書“解放閣”金色大字,雄偉壯觀。

五龍潭七十二名泉之一。

由五處泉水彙注而成,水深數尺,廣約畝許,狀若深潭。

相傳唐代名將秦瓊居此,昔有“大唐護國公秦叔寶之故裏”碑。

周圍尚有古溫泉、月牙泉、懸清泉、醴泉、江家池等泉水21處,組成五龍潭泉群。

大明湖位於舊城北部,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多處泉水彙成,湖麵465公頃。

湖水浩渺,綠柳籠煙,景色綺麗。

清人劉風誥詠湖有“四麵荷花三麵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句。

湖東有紀念宋代文學家、齊州知州曾鞏的南豐祠。

還有鐵公祠、曆下亭、北極閣,彙波樓,辛棄疾紀念館、小滄浪、遐園名勝古跡。

千佛山東古名曆山,傳說帝舜耕稼於此,又名舜耕山。

隋開皇年間(581~600)因岩石鐫佛遍布山崖,遂稱千佛山。

該山海拔285米,層巒疊嶂,蒼秀涵幽。

山腰有唐貞觀年間(627~649)始建的興國寺,寺內千佛崖有隋開皇七年至唐貞觀年間雕造的佛像多尊。

崖下有極樂、龍泉、黔婁等洞,洞內亦有石佛造像。

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園位於市區南部英雄山麓,1949年始建,1968年竣工,總麵積約39萬平方米,是山東省規模最大的陵園之一。

園內建有革命烈士紀念堂。

北部山巔建有烈士紀念塔,塔為乳白色花崗岩砌成,平麵呈長方形,通高3428米,塔身南北兩麵鐫刻著毛澤東親筆題寫的“革命烈士紀念塔”七個鎦金大字,雄偉壯觀。

陵園南部為烈士墓地,著名烈士王盡美、鄧思銘、魯伯峻、劉廉初等均安葬於此。

解放濟南附錄附錄(一)各戰略階段敵我序列附錄(二)曆史文獻曆史文獻之一:許譚王關於給13縱隊第109團以“濟南第二團”之榮譽向軍委請示(1948年9月24日)軍委華東局粟陳唐:13縱隊第109團5時登陸後,經7時血戰之後,將敵擊潰,使突破口鞏固,掩護主力入城,提議給該團以“濟南第二團”之稱號,望速複。

許譚王軍委同意許譚王關於授給9縱73團以“濟南第一團”、13縱109團以“濟南第二團”稱號請示的批示(1948年9月24日)許譚王並告華東局粟陳張:同意給9縱73團以“濟南第一團”,13縱109團以“濟南第二團”的稱號。

軍委9月24日曆史文獻之二:中共中央於9月29日為解放濟南,給華東野戰軍發來賀電:“慶祝你們解放濟南,殲敵10萬的偉大勝利。

你們這一勇猛果敢敏捷的行動,並爭取吳化文將軍所率的96軍起義,證明人民解放軍的攻堅能力已大大提高,勝利影響已動搖了蔣介石反動軍隊的內部,這是兩年多革命戰爭解放全華東人民而戰!解放濟南戰役中的烈士們永垂不朽!”曆史文獻之三:山東兵團嘉獎令奉中央軍委、華東軍區暨華東總部電令:為嘉獎濟南戰役中突破蔣王朝匪軍最後防線,粉碎蔣匪軍固守意誌及其機構,對解放濟南金殲守敵建立特殊功勳的英雄部隊,特授予第9縱隊73團以“濟南第一團”、第13縱隊109團以“濟南第二團”的榮譽稱號,表揚他們的英雄事跡.號召全體指戰員向他們學習。

(一)解放濟南作戰中,我聶劉縱張胡團於9月22日突破外城永固門,繼即參加攻打內城,23日下午6時,我發動全城總攻,該團受令從城東南角進行攻城,城高14米,護城河寬15米至30米,城頭並有堅固建築物氣象台,為守匪製高火力點,城下則有城堡,鹿砦、梅花樁等各種障礙。

該團突擊部隊進行連續爆破,雖4次突擊受挫,但仍百折不撓,奮勇突擊,終於24日晨2時15分突破前沿,登上城頭,擊退數倍於我之敵數次拚死反撲,鞏固擴大了突破口,使後繼部隊得以源源投入縱深,在友鄰部隊有力配合下,最後掃除敵軍之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