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戰役,是我軍在敵人可能以重兵增援情況下進行的大城市攻堅戰。

華東野戰軍攻城兵團經過八晝夜連續作戰,以傷亡2.6萬人為代價,換取了殲敵十餘萬人(內2萬人起義)、攻克濟南的重大勝利,開創了我軍奪取敵堅固設防和10萬重兵據守的大城市的先例,進一步削弱了敵軍士氣,從根本上動搖了敵人據守大城市進行頑抗的信心;振奮了廣大人民的精神,增強了我軍攻克敵堅固設防的大城市的信心。

由於濟南的攻克,使華北、華東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津浦路徐州以北至天津以南段及膠濟路青島以西段全部為解放軍所控製,從而大大地改善了支援前線的條件。

同時,華東野戰軍也能全部南下,協同中原野戰軍在隴誨路以南進行更大規模的殲滅戰,逐次殲滅徐州地區的敵軍。

建置沿革位置濟南是山東省省會,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山山地的北緣,黃河南岸。

北緯36°14'~37°04',東經116°30'~117°44'。

東鄰淄博,南依萊蕪、泰安、肥城,西靠平陰,東北與鄒平接壤,西北與濟陽、齊河隔河相望。

總麵積4,875平方公裏,市區範圍東至韓倉,西至玉符河,南至石房峪,北至黃河(含鵲山),東西約33公裏,南北約18公裏,麵積483平方公裏。

民國初年山東省議會建築近景。

山東省議會位於原貢院舊址,清末,取消科考,興辦教育,將貢院原為科考考生準備的近9000間號舍全部拆除,利用貢院原新號舍地皮,蓋起仿英國議會大廈形式的山東省谘議局。

建築為穹隆頂,兩層,內設木製連椅多排。

民國後改稱山東省議會,國民黨時期改為省黨部。

當年因議員們毫無實權,隻能像鳥一樣天天在裏麵瞎嚷嚷。

而其圓形建築的外觀像鳥籠,濟南人又稱議會建築為“大鳥籠子”。

沿革商古譚國地。

西周至戰國,屬齊國。

秦代,屬濟北郡。

西漢置濟南郡,屬青州,是“濟南”地名的最早記載。

“濟南”因地處濟水之南而得名。

公元前164年(漢文帝十六年)置濟南國。

公元前154年複為郡,治所東平陵(今章丘平陵城東北)。

西晉永嘉末年(公元313年前後)郡治移至曆城(今濟南舊城裏)。

其後,曆北朝、隋、唐,置郡置州,多有更替。

北宋時為齊州,1116年(政和六年)為濟南府。

元改設濟南路。

明代複置為府。

1368年(洪武元年)置山東行中書省,洪武九年移省治於此。

清相沿未改。

民國二年,府廢,全省置四道,濟南屬岱北道,並為道治。

1914年5月,岱北道改稱濟南道,下轄27縣。

1927年全省分為十一道,濟南屬濟南道。

1929年7月,析曆城縣城和城外商埠及其四郊,設為濟南市。

自然條件地形地處泰沂山區北緣與華北平原南緣的接境帶上,地勢南高北低,可分為三帶:北部臨黃帶,處黃河及小清河之間,屆黃河衝積平原,海拔由西向東自36米逐漸降至12米,中部山前平原,處於小清河南岸至南部山區的北緣,地勢南高北低,海拔30米~100米,地麵坡度6°~8°左右,有200米以下的小山分布其間;南部丘陵山區,西起長清,東至章丘,其間群山起伏,高度一般在300水~900米,比高在200米~500米之間。

全市山地和丘陵麵積為2,779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57%,平原1,974平方公裏,占405%,水麵122平方公裏,占25%。

山脈境內山脈屬泰山山脈北支,自西向東綿延百餘公裏的山脊線(分水嶺),為本區的最高處。

主要有黃巢寨(629米),摩天嶺(989米),長城嶺(869米),梯子山(976米),曹曹峪頂(603米),九頂山(833米)。

分水嶺以北,西端有馬山(512米),穆格寨(527米),靈岩山(684米)等南北縱向山脈;中部有天馬頂(884米),黑山寨(780米),康王頂(535米),興隆山(528米)等西東橫向山脈,東部長白山為南北縱向山,最高處為沫湖頂(826米),並有400~600米的山峰多座。

市區北部平原上,偶有孤山突起,較著名的有鵲山、華山,標山、藥山等。

其高度一般在幾十米左右,最高為華山(197米)。

濟南勝景“齊煙九點”,即指這些孤山而言。

河流主要有黃河,小清河兩個水係。

黃河自長清縣入境,經郊區、曆城,章丘,沿本區北部邊界,流向鄒平,境內全長134公裏。

主要支流有南大沙河;北大沙河、玉符河等。

小清河發源於濟南的泉群,東向流經曆城、章丘、鄒平,由壽光縣羊角溝入海,全長約240公裏,流經本區長度76公裏,境內主要支流為繡江河。

湖泊大明湖,位於濟南舊城北,水麵046平方公裏,主要由泉水彙集而成,為濟南主要風景區。

白雲湖,處章丘北部,麵積174平方公裏,水麵積75平方公裏,芽莊湖,處於章丘東北部,麵積538平方公裏。

商業濟南向為商賈薈萃之地。

清末開埠後,逐步發展成為華北地區重要商業城市,為魯、豫、晉三省貨物集散地。

解放前夕,物價飛漲,市場凋敞,民族商業不振。

解放後,濟南商業恢複發展很快,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逐步建成了以國營商業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統一市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商業服務業在“對內搞活、對外開放”方針指導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欣欣向榮景象。

土特產品濟南蓮藕,產於郊區北園和沿黃一帶,分紅蓮和白蓮兩種,其中白蓮藕品質最好,食之清香甜脆。

明湖蒲萊,為著名水生蔬菜,有青皮、紅皮兩種,質地鮮嫩,味道清馨,“奶湯蒲菜”、“鍋煽蒲菜”為濟南名吃。

黃河鯉魚,為眾多鯉魚品種中之上乘,濟南“糖醋鯉魚”,外焦裏嫩,鮮美可口,是北方名菜。

刺繡,已有80餘年的曆史,以絲繡,發繡著名,造形生動、逼真,層次分明,享譽中外,特別是以烏發為絲仿中國水墨畫繡織的發繡,更是別具風格。

羽毛畫,利用各種羽毛的天然色澤拚剪粘貼而成。

其中的山水畫,把中國水墨畫和水彩畫溶為一體,自然,逼真,立體感強;麵塑,濟南麵塑藝術始於近代。

六十年代以後,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吸取國外的浮雕透視法,創造出一種浮雕麵塑,造型生動傳神,色彩豔而不俗,鄉土氣息濃鬱,深受國內外歡迎。

文化事業教育1983年與1949年相比,小學由1,050處增加到2,223處,在校生由105萬人增,加到358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已達9789%,中學由18處增加到360處,在校生由11萬人增加到162萬人,中等專業學校由2處加到35處,在校生由02萬人增加到13萬人,大專院校由6處增加到13處,在校生由03萬人增加到19萬人。

近年來,各種成人高等教育發展迅速,1993年在電視大學、函授大學、夜大、職業大學學習的9,139人。

中等教育改革也在積極進行,1983年職業中學,職業班的在校生7,667人。

幼兒教育也有較大發展,1983年幼兒園250個,幼兒班2,469個,在園幼兒59萬人。

文化藝術2001年計有文化、藝術館、站98處,影劇院25個,電影放映單位113個,各種專業藝術團體16個,工人文化宮2個,博物館2個,省、市級公共圖書館2個,基層圖書館、室2,000多個,1983年,出版各種圖書829種,印行31,168萬冊;各類雜誌37種,總印數為2,478萬冊,報紙13種,共印32,245萬份,各類書店、圖書代銷點100處,售書2,025萬冊。

呂劇是山東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劇種。

濟南市呂劇團在繼承和發展呂劇藝術方麵起了重要作用。

該團演出的《借年》、《鬧房》,《小姑賢》、《姊妹易嫁》、《逼婚記》等優秀劇目膾炙~口。

近年來,該團又創作了一批題材各異的現代劇目,其中《愛》在全省獲獎《清水店》在全國獲獎。

濟南是曲藝之鄉,素有“曲山藝海”之稱,主要曲藝形式有大鼓、山東快書、山東琴書、山東評書等。

曾湧現出謝大玉、鄧九如、傅泰臣等全國著名的曲藝表演藝術家。

濟南的雜技藝術不斷發展。

市雜技團1982年和1983年先後赴日本、美國演出,受到熱烈歡迎。

在1984年全國雜技比賽中,《蹬板凳》獲銀質獎。

濟南的民間藝術形式多、流傳廣,至今有十幾種在濟南城郊流行。

如旱船,四蟹燈、龍燈、高蹺、彩船、竹馬燈、花瓶、武八仙,仙鶴燈、貓蝶富貴、坐轎,七巧圖等,內容豐富,技藝高超,深受群眾歡迎。

重大事件創辦機器局1875年(清光緒元年),山東巡撫丁寶楨奏準在濼口附近創辦山東機器局,設備由國外進口。

經兩年籌建,於1877年正式投產。

1879年生產火藥138萬確,子彈10萬粒。

這是濟南最早出現的近代工業。

濟南開埠1904年(光緒三十年)5月,北洋大臣袁世凱會同山東巡撫周馥奏準,將膠濟鐵路沿線的濟南,濰縣、周村開為商埠。

1905年擬就濟南商埠租建章程,將濟南西關外4,000餘畝土地劃為商埠區,各國商人和華商在界內“照章租地,建造屋宇棧房”,並“可任便往來,攜眷居住貿易”。

1906年1月10日正式舉行開埠典禮。

自此,外國資本開始滲入濟南。

“五四”愛國鬥爭1919年4月,中國政府收回山東主權的外交努力遭到失敗,激起了山東暨濟南人民的極大憤慨。

4月20日,山東各界10萬人在濟南舉行國民請願大會,強烈要求收回山東主權,懲辦賣國禍首。

5月2日,濟南3千多搬運工人在北崗子舉行收回青島的演說大會。

爾後,濟南人民連日舉行集會遊行,中等以上學校宣布總罷課,罷課學生組成“十人團”到城鄉進行愛國宣傳,商人宣布罷市,千名工人集會,決定罷工、抵製日貨。

出現了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的愛國鬥爭高潮。

濟南建黨1920年,王盡美、鄧恩銘等人組織進步團體勵新學會,出版《勵新》月刊,宣傳新思潮,1920年10月開始籌備建立共產主義小組。

1921年5月,創辦《濟南勞動周刊》,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

7月,王盡美、鄧恩銘代表濟南共產主義小組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回濟後,成立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1922年5月,正式建立了中共濟南直屬小組,王盡美任組長。

同年7月,中共濟南直屬小組擴大為中共濟南直屬支部,王盡美任支部書記。

濟南慘案1928年4月,蔣介石在英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打著“統一”的旗號,繼續“北伐”。

日本帝國主義為侵占山東,阻止英美勢力向北發展,悍然出兵濟南。

5月1日,蔣軍開進濟南,日軍即尋釁開槍打死中國軍民多人。

3日,日軍又大舉進攻,對中國軍民進行瘋狂屠殺。

國民黨政府山東特派交涉員蔡公時及17名外交人員也慘遭殺害。

8日,日軍重炮攻城。

11日,濟南全城陷於敵手。

日軍進城奸淫擄掠,無所不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濟南慘案”。

據調查,在濟南慘案中,我國同胞6,100餘人被殺害,1,700餘人受傷,財產損失達2,900多萬元。

青年學生南下請願九·一八事變後,濟南青年學生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愛國請願鬥爭。

12月4日,濟南高中學生集會,要求“武力收回東三省”,並於5日去車站,準備南下赴京請願,但路局拒絕發車。

7日,濟南省立高中,一師,女師、鄉師、正誼、育英等12校2千多名學生彙集車站,組成“濟南學生赴京請願團指揮部”,占領車站,展開了臥軌截車扣車的鬥爭,並派代表赴省府交涉。

8日,省府被迫答應備車,當天學生即乘車南下,10日到達浦口,在南京開展了請願,示威鬥爭,迫使蔣介石出麵會見學生。

濟南戰役1948年9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向濟南發起攻擊。

經過8晝夜激戰,於9月24日攻克濟南。

國民黨“第二綏靖區”所屬守城部隊11萬餘人,除吳化文率部2萬人在戰場起義外,全部被殲。

“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王耀武逃到壽光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