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諸佛①,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①三世諸佛:指過去、現在、將來的一切智者。

【譯文】

古往今來的一切智者,都是通過解構傳統形而上學而認識到形而上的最高理性智慧。

【評析】

第六節論述了般若波羅密的結果。因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純思,純思是對各種具體思想成果的“思”,在各門科學之後的“思”。所以,“依般若波羅密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便指出了佛教哲學教人們通過般若波羅密走上思的道路,即叫人們去思。但佛陀沒有給出純思的定義,讓人們通過學習這一定義就懂得怎樣去思。佛陀隻是教人們通過般若波羅密走上思的道路,隻是要求人們去思,隻是叫人們去思。就像海德格爾所說的,要知道什麼是思想,隻有自己去思想。隻有走上了思想之路,才能知道什麼叫思想。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提出,意味著佛教哲學把思引入了哲學,使佛教哲學成為一門為了思辨的科學。同時又不把哲學叫做哲學,而隻叫它為“思”。二千多年後,海德格爾也把哲學叫為“思”。再有,般若波羅密具智慧之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具最高之義,般若波羅密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了“最高理性智慧”。而“依般若波羅密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便指出通過般若波羅密,人們獲得了最高理性智慧。意味著佛教哲學正是在追求最高理性智慧,而般若波羅密就是向人們指明了一條通向理性的道路。由於般若波羅密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使佛教哲學具有了理性主義的特征,這也許就是般若波羅密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聯係在一起的原因。由此還可以看出,佛教哲學也是愛智慧的學問,隻是由於我們翻譯的問題,才未培養出我們愛智慧的性格,也就沒有了求真精神及其精益求真的邏輯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