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①般若波羅蜜多故,心②無掛礙③。無掛礙故,無有恐怖④,遠離顛倒夢想⑤,究竟⑥涅槃⑦。

①依:依靠、依循。

②心:指本心、真心、清淨心。在部派佛教時期,部派佛教把奧義書哲學中關於靈魂的觀念,轉化為心的觀念,以心表示一種獨立的、純粹的、對事物起到能動作用的一種直觀能力。同時,部派佛教還對心性加以認識、分析和研究,使哲學成為一種心理學。《五燈會元》卷四:“心者,佛之別名,千百異號,體唯其一;無形狀,非青黃赤白,男女等相;在天非天,在人非人,而現天現人,能男能女;非始非終,無生無滅,故號靈覺之性”。可見,心即是“是”。但後世卻把它誤解為是肉體的心。以前我們認為古印度與西方人一樣都重視對知識的探求,但古印度人主要是重視關於靈魂的知識。這應是我們對古印度人的誤解。因為,關於靈魂的知識即是關於“是”的知識,追問“是”或者思想的起源,在某種程度上就涉及到靈魂的起源問題,所以,古印度人對靈魂的追問實質上是對“是”的追問。也即是說,古印度哲學與西方哲學一樣,將靈魂、心、思想與“是”視為同一的。因此,“是”與心應反映了西方哲學與佛教哲學中的某些共性。或進一步說,反映了印歐語係的某些共性。

③心無掛礙:就是清除了人類自然思維的態度對認識本體的影響,認識到心靈不具有可感性質,是心性本淨的。

④無有恐怖:暗示著來自於哲學上的不安和痛苦隨著哲學問題的消失而消失。

⑤遠離顛倒夢想:佛教哲學認為世間的一切言說都是虛幻不實的,把一切言說當成顛倒夢想。換成現代哲學語言,即是把一切哲學命題當成偽命題。或說,把哲學上的這個或那個的論證當成是明顯的胡說。

⑥究竟:最終的意思。

⑦涅槃:又叫圓寂。佛教認為,德無不備曰圓,障無不盡曰寂。筆者以為,圓應意味著“是”是圓滿不動的,寂應意味著“是”是靜止的。

無掛礙故……究竟涅槃:闡述了沒有知識的掛礙,斷滅一切生死煩惱,由此心靈便得到了淨化,達到了徹底覺悟的境界。

【譯文】

通過不斷地括去一切、懸擱一切的追問,而解構了傳統的形而上學問題,那麼,將不再會有熱鬧的哲學場麵,哲學上的不安和痛苦也隨之消失,一切便都歸於寂然,心靈得到淨化。

【評析】

第五節指出了般若波羅密的作用。般若波羅密就是把人們日常所擁有的各種常識、成見和理論的合理性進行質疑、批判和拷問,把人們已形成的認識與認識對象之間的關係,即一般認識論問題懸擱或中止起來,而消解人們對意義的形而上學追求,並將形而上學從事實和邏輯世界中拯救出來,認識到語言所指涉的並非真實的存在。由於般若波羅密超出了日常思維和實證科學思維,具有普遍性、究極性、原始性、無限性、總體性、否定性、反思性、超越性、非實證性等特點,它是哲學思維。眾所周知,佛陀時期,正統的婆羅門教提出“吠陀天啟,婆羅門至上,祭祀萬能”的口號,它代表著婆羅門種姓的利益。而其他種姓的人們,為了尋求可供心靈慰藉的信仰,便提出了反對祭祀天啟、否定吠陀哲學的反形而上學。如佛經中記載當時存在著六師外道提出了六十二種邊見,這應是當時的六師外道基於對“是”的驚奇並想弄清“是”的含義,導致對自我、世界、因果等出現了不同的見解,而暴露出哲學上的許多問題,使舊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同時也使奧義書哲學開始出現了危機。由此古印度哲學呈現出一個激蕩著各種學說交鋒的熱鬧場麵,造成哲學的虛假繁榮。而由於這一熱鬧的哲學場麵出現了互相矛盾和衝突,使古印度哲學把清楚明白的世界放入了黑夜,而留給哲學的僅僅是一個虛幻的假想世界,古印度哲學進一步迷失了它的方向。佛陀認識到這些派別都是使用語言對哲學進行言說,才使哲學問題存在,造成哲學的虛假繁榮。因此,佛陀從不把一切對哲學的言說視為固定的結論——聖言量,“聲是無常”的提出等於宣布語言也有假。或即是說,語言不能證明本體存在,也不能證明本體不存在。正是佛陀澄明了文字遊戲,使人們可以自由地否定傳統的解釋,自由地追求真理而不受任何束縛,而走出形而上學的困惑。古印度的哲學活動也不再有熱鬧的哲學場麵,一切哲學爭論都歸之於寂靜,哲學上的痛苦和不安也就隨之消失。在這一過程中,佛陀一方麵批判地吸收了婆羅門教哲學的獨斷論,另一方麵又擺脫和吸收了沙門團的懷疑論,並確立了反形而上學的傳統,而建立起自己的哲學大廈,並開啟了哲學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