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澀”的經典有嚼頭
專欄
作者:孫旭東
晦澀
《證券分析》之所以晦澀,我認為這是因為它不像《聰明的投資者》那樣專注於投資的原則與投資者的態度,而是專注於證券分析的技術。一方麵,書中的案例離我們的距離相當遠;另一方麵,國內出版的圖書在翻譯專業術語方麵實在是不敢恭維。
我很早以前讀過海南出版社於1999年出版的一個譯本,最近讀的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的譯本。最近的閱讀更辛苦一些。該書的譯者應為有誌於翻譯事業的青年學子,為翻譯本書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當我讀到書中第72頁中的內容時,實在忍不住要長籲短歎一番。
無論如何,斯塔貝克公司也不可能每年支付二三十次優先股股息吧?根據上下文內容分析,所謂的“股息支付次數”應該是指“股息保障倍數”。這樣的翻譯無疑給讀者尤其是初學者的閱讀增加了難度。人大出版社在2013年又推出了一版《證券分析》,與我讀的這一版對應的都是原書第6版,由巴曙鬆先生領銜翻譯,我沒有讀過,希望翻譯的能更好一些。
《證券分析》第6版的特色是增加了“導讀”,一些當今價值投資領域領先的從業者講述如何把格雷厄姆和多德的原則應用於今天的市場。受此啟發,我建議如果有出版社今後推出新的譯本時,不妨請國內的價值投資名家也來寫一些導讀。畢竟,與美國的投資者相比,中國的投資者與格雷厄姆和多德相距更遠,更需要“導讀”。在這些名家撰寫導讀的過程中,他們或許會對相關部分內容反複推敲,這樣也能夠確保翻譯的質量。
專業
與《聰明的投資者》相比,《證券分析》在分析的專業技術方麵更深入,認真閱讀有助於我們做好價值投資。舉例來說,在《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格雷厄姆經常使用過去長期(通常是7-10年)的平均盈餘這一指標,他認為,“這項平均值極有幫助,可以將景氣循環的起伏波動平滑化。相對於最近一年盈餘數字,平均盈餘讓投資者更加了解企業的真正獲得能力。平均化的過程還有一項優點,它幾乎可以解決所有因為特別虧損與收益而引發的問題。”
《證券分析》專門用了一章的篇幅(第37章《收益記錄的意義》)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更加全麵、深入的討論,作者在肯定長期平均盈餘的同時,特意提醒讀者。
然而,我們必須將兩種平均數區分開來,一是將各式各樣毫不相幹的數字用簡單算術方法得出平均數;二是所謂的“正常”或“眾數”平均數,即年度經驗業績顯示出一個接近這個平均數的明確趨勢。
作者進一步指出,“量化數據隻有在得到對企業的定性調查的支持時才會有用。”並闡述了原因。
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斷定,價值投資的初學者在讀過《聰明的投資者》、了解了投資的原則後仍有必要閱讀《證券分析》,加強在證券分析技術方麵的能力。
我還注意到,霍華德·馬克斯在為《證券分析》債券分析部分的導讀中指出,“格雷厄姆和多德的某些風險提示並不是針對專業人士,而是針對個人投資者的,他們是兩位作者的目標讀者。”
這就是說,霍華德·馬克斯認為《證券分析》還不夠專業。由此看來,成為專業的投資者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些真的嫌《證券分析》難讀的人或許該問一下自己是否把投資看得過於簡單了。
事實上,《證券分析》書中對格雷厄姆—紐曼公司所慣用的套利交易、相關的避險交易、清算等技巧講得很少,格雷厄姆“不讚成大多數聰明投資者采用我們的方式”。因此,有誌於成為專業投資者的少數讀者還需要付出(比通讀《證券分析》)更大的努力。
變與不變
霍華德·馬克斯還有一句話是我深深讚同的,“格雷厄姆和多德重實質、輕形式;重邏輯、輕規則。”
然而,我覺得有太多的人把格雷厄姆臉譜化了,簡單地認為他的投資就是“撿煙蒂”,其實不然。在《證券分析》的導言部分,格雷厄姆和多德得出的結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