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策劃
文/江靜
柯克亞鄉→庫地達阪→麻紮達阪→黑卡達阪
這“三板斧”對騎行者的信心很重要,碧綠河水在堅硬的山石中衝刷出一條玉帶,像我們的淚水,也像我們的決心和希望。
離葉城62公裏的柯克亞鄉,是新藏線沿途最後一個物資相對較充足的補給點。買了幾個臉盆大的饢,我們向著名的三座達阪(在維語和蒙古語中意為“高山口和盤山公路”)進發——-在300公裏路程中,需要翻越海拔3200多米的庫地達阪、海拔4900多米的麻紮達阪以及黑卡達阪。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這“三板斧”對樹立騎行者的信心相當重要。
第一關,庫地達阪。庫地達阪又名阿卡孜達阪,因為地勢險要而得名,維族語的意思是“連猴子都爬不上去的雪山”,是新藏線上第一個冰雪達阪。幾十公裏的攀山路,仿佛是在灰色山坡上用刀子劈砍而出。我們的頭頂上是懸在半空的砂礫與巨石,腳下是幹涸的山澗,偶爾能看見維族同胞趕著的山羊在岩縫中啃食低矮的旱地植物。再往上,接近埡口,則幾乎看不見任何綠色植物。因為修路而揚起的漫天塵土湮沒了天空,灰黃色的山岩在其間隱隱顯現,如同蟄伏於大地的巨獸。
按理說,庫地達阪3200餘米的海拔並不算太難翻越,但站在埡口往前望,下山的爛路在懸崖中彎曲急轉,險得瘮人。幾年前,一名單車車友在116公裏處的U形急彎上不幸墜崖身亡。我們檢查好刹車,緊了緊頭盔,開始下山。騎出不久,看見一座小小的墓碑倚在路邊岩石上,幾顆枯草從岩石中倔強伸出。那灰色墓碑上寫著,5名築路工人長眠於此。我停下單車,在懸崖邊上,默默地陪他們站了一會兒。風在我耳邊說話,我摸到了自己潮濕的眼眶。
之後的麻紮達阪和黑卡達阪,山勢愈發險峻高聳。上山的路總是在頭頂盤旋,看不到盡頭,而海拔的迅速上升、沉重的行李和糟糕的路況,也讓全程騎行愈發艱難。大多數時間,我們隻能頂著逆風,埋頭在陡坡上推車,大口吮吸著稀薄的空氣。而下山的路總是被流水衝斷,我們隻能赤腳在冰冷的雪山融水和亂石堆中推車,稍不注意就可能人仰車翻。
幸好,這一路有雪山、白雲相伴,碧綠的河水在堅硬的山石中衝刷出一條玉帶,像我們的淚水,也像我們的決心和希望;幸好,這一路有熱情的築路工人相伴,他們總是在你力竭時端上熱湯,在黑暗來臨時掀開自己簡陋的帳篷,微笑相邀。
一路上雖然艱難,但卻遇到了那麼多精彩的故事。127公裏處的四川阿姨,她在清晨紅著眼送我們上路,一邊往我的包裏塞著她舍不得吃的番茄,一邊哽咽著念叨:“騎不動了就回來,我到時候還給你們做飯吃……”中秋那天,掙紮在麻紮達阪的爬坡路上,過路的工程車遞上月餅,邀我們在麻紮共度月圓之夜,工程部的甘肅大廚還煮了20個雞蛋和10個大餅給我們帶上。還有一次,黑卡達阪突降大雪,山腳的工程部又收留我們兩宿。臨別之際,築路的大哥、開車的司機都來送別……
從葉城到黑卡達阪之後的三十裏營,不到400公裏,我們竟走了整整8天。不過,在這條人煙稀少、物資匱缺的天路上,絲毫不缺久違而暖人心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