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滇藏線:從柔軟時光到“陽光和風的作品”(3)(1 / 1)

大策劃

文/張慶傑

飛來寺→鹽井→芒康

流傳千年的製鹽法、動植物基因寶庫紅拉山

在朝陽的映照下,對梅裏雪山縱有萬般不舍,也要繼續前行。今天的目的地是鹽井,西藏界內的第一個鎮。

離開飛來寺不久,就見到“長下坡29公裏”的警示牌。在卡瓦格博的注視下,我們下坡約16.5公裏,就來到一個岔路口,左轉是梅裏雪山山腳的明永村、雨崩村,可以看到著名的明永冰川;向右,就是214國道。

有著“香格裏拉最美葡萄園”之稱的佛山鄉就在214國道旁,這裏是雲南紅葡萄酒的原料產地。佛山鄉種植葡萄已經有100多年曆史,據說,最初的種子是一位法國傳教士從波爾多帶來的。目前全鄉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耕地都被用來種植葡萄,這裏的葡萄很小,但因為日照多,味道非常甜。

我們體會得最深的,是幹熱河穀的炎熱天氣。騎行在瀾滄江畔,感覺整個人都快要被蒸發掉了,喝多少水都不夠。滔滔的江水也像是被烤熟一般,變成了紅褐色,湍急的水流伴隨著滾滾濤聲相互碰撞著疾奔而去。

下午3點,終於到達西藏與雲南的交界處。可憐的界碑上,早已被之前的驢友們密密麻麻地寫滿了留言與簽名。過了滇藏分界處之後,公路就不再那麼平緩了,坡度還不算小。我們將沿著瀾滄江連續爬坡8.5公裏到達鹽井。

鹽井的正式名稱是“鹽井納西民族鄉”,分為上鹽井和下鹽井,上鹽井的居民多為納西族,下鹽井多為藏族。曆史上這裏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也是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

鹽井在曆史上曾是藏區重要的食用鹽生產地,有上千年的製鹽曆史。如今的鹽井依然完整地保留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老製鹽技術,神奇的是,盡管采用同一處的鹵水源和相同的加工器材、同樣的技術,但在瀾滄江兩岸製成的鹽卻呈紅、白兩色。這裏的鹽井共有83個鹽泉,當地居民在瀾滄江兩岸層層疊疊地建起幾千塊鹽田,形成的美景被攝影師稱為“陽光和風的作品”,是滇藏線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鹽井的名氣,一方麵來源於被列入非遺的製鹽方法和古老的鹽田,另一方麵則是因為這裏是西藏唯一有天主教教堂和信徒的地方。1855年,一位法國傳教士來這裏傳教,並修建了教堂。教堂的外觀與普通藏族民居一樣,但裏麵卻是哥特式的高大拱頂和《聖經》題材的壁畫。現在的鹽井,大約有80%的村民信奉天主教,教堂由一位藏族神父主持,他們吟誦譯成藏文的《聖經》。信徒由神父取名,名字聽起來與歐洲人非常相似,村裏的喪事也都按照天主教的禮儀進行辦理。

離開鹽井的道路非常好走,看上去卻比較危險:一邊是山壁,一邊是懸崖。而我們是要翻越紅拉山,這座山的坡度比白馬雪山要緩一些。

從瀾滄江河穀蜿蜒而上,會經過西藏跨度最大的懸索橋。過橋之後,能看到海拔6434米的達美擁雪山,再轉過一個埡口,就可以和陪伴了我們幾天的瀾滄江說再見了。翻越埡口依然是無止盡的“之”字形路線,不停地上上下下。好在這一帶風景非常不錯:峽穀、雪山、森林、滔滔江河……構成了西藏地區特有的壯美。

紅拉山離芒康大約60公裏,從海拔2300米到4448米,不同海拔分布著不同植被,是植物的王國,也是眾多珍稀動物的棲息地。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滇金絲猴,這種被當地居民稱為“準察”的精靈,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生活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靈長類動物。

翻越海拔4200米的紅拉山埡口,一路下坡,當海拔一直降到3470米的時候,就開始沿著一條小河進入平坦的河穀地帶,兩旁村莊不斷,一派藏族農區景色,直到芒康縣。芒康的海拔3875米,214國道與川藏南線的318國道在此交彙,是重要的交通中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