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滇藏線:從柔軟時光到“陽光和風的作品”(2)(1 / 1)

大策劃

文/張慶傑

香格裏拉→奔子欄→白馬雪山→飛來寺

最艱難的一段坡道、壯麗的梅裏雪山日出

離開香格裏拉縣,開始了崎嶇的盤山路。值得一提的是,清晨的香格裏拉氣溫很低,即使在5月也隻有零度左右。

行程比較辛苦,需要經常地上下坡,尤其是下午的一段爬坡令人頭疼。但當我們走過這段路,回望那崎嶇的盤山道時,一種小小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經過一個藏族村寨以後,大山變得光禿禿的,沒有植被覆蓋,這預示著我們離金沙江已經不遠了。

214國道會經過一座橫跨金沙江的大橋——賀龍橋。不過我們並沒有過橋,而是選擇了離開214國道,進入四川省得榮縣境內,到達奔子欄後,再從吊橋過橋。這是因為從德欽到香格裏拉的公路正在施工,路況實在太差,自行車完全沒法通行。據施工人員介紹,這條公路會在2012年7月完工,那時候就不必繞這幾公裏路了。

經過大約16公裏的上坡後,我們抵達了奔子欄。奔子欄是當年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鎮,當年馬幫路過這裏時,會補充草料,安頓整休後再行開赴。如今的奔子欄也是一個較大的鎮,鎮上銀行、郵局、各種商店,一應俱全。這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是住宿還是繼續前行。前方還有20多公裏的上坡路到書鬆村,耗時約3~4小時。為了降低第二天爬白馬雪山的難度,也想早日抵達飛來寺觀看梅裏雪山,我們選擇了繼續前行。

過奔子欄鄉後我們離開金沙江,左轉進山。在半山腰,有一座金沙江大拐彎的觀景台,可以看到大拐彎的全景。為了節約門票,我們就從旁邊的圍牆外,遠眺了一下,依然可以看見金沙江由北向南流經此地,形成了一個幾乎完美的“U”字形拐彎。美中不足的是這裏屬於幹熱河穀,所以基本沒有植被,看上去略顯平淡。

從奔子欄上坡約15公裏,抵達白馬雪山牌坊,當地人稱這裏為“工卡埡口”。白馬雪山一共有3個埡口需要翻越,第一個白馬雪山埡口是難度最大的,需要不斷地沿著“之”字形路繞行。第二個埡口叫做藥王山埡口,海拔4350米,再下坡3公裏多,上坡約4公裏,就是第三個埡口——海拔4370米的雅巴拉喀埡口。

在騎行中可以看到,白馬雪山的隧道正在施工,也許不久的將來,就可以不用在山頂繞行了。經過3個埡口之後,開始了漫長的下坡,抵達海拔800米的德欽隧道。從隧道到德欽,還要路過迎賓台。迎賓台上有13個白塔,天氣好的話,這裏就可以看到梅裏13峰。

飛來寺在德欽往北約8公裏的地方,是觀看梅裏雪山的最佳地點。梅裏日出算是滇藏最壯美的勝景,因此我們在晚飯後,趕夜路來到了飛來寺。

第二天清早,梅裏雪山毫無保留地展示在我的麵前,13座雪峰一字排開,仿佛一堵聖潔的雪牆,主峰卡瓦格博如同一把利劍直插天際。關於梅裏雪山的故事實在太多:藏區八大神山之首,每年引來無數的朝拜者與遊人;1991年中日聯合登山隊的山難震驚世界……

時間一秒秒地度過,身邊也逐漸多了一些睡眼朦朧的旅人。不知道是誰大聲地喊著:“變了,變了……”我看見,卡瓦格博那被白雪覆蓋的峰頂慢慢變換了色彩,金色的光芒鋪灑開來,美得難以用語言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