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無底線退讓(1 / 2)

“大將軍於西園設宴相邀,意在商討國事。”

“大將軍?哼哼~!”

南宮朱雀門,值守在此的東曹掾阮瑀對著每一名青綬銀印的兩千石要員執禮相邀。

整個中壘將軍府的掾屬搖身一變就成了大將軍府掾屬,還是錄尚書台事的大將軍府掾屬,一個個權力暴漲,對得起這番拚殺。

當然了,這些人近半,幾乎是大半人會被魏越表奏給朝廷,任用在一些要害部門。魏越也需要騰空好多位置,以便征辟更多的人才。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每一個魏越征辟的掾屬外放後,就是魏越的故吏、黨羽。

夕陽在側,西園軍營主帥大廳中,彙聚在京兩千石者近二十人,幾乎活著的兩千石要員要麼在這裏,要麼在監獄裏。等幾天之後補充完各處缺口,兩千石要員能達到七十餘人。

當然了,軍中尋常的領兵校尉拿的是兩千石工資和待遇,但往往並不穩定,流動性太大,常常不計入要員行列,很多領兵校尉是兩千石不假,可用的是銅印,畢竟領兵校尉多是臨時職務。

待人到齊後,魏越赤袍武冠端坐上首,抬手輕揮,廳中悠然羌笛聲止,一排演奏樂師在杜猛的帶領下行禮告退。

環視諸人,魏越朗聲道:“某年十四從戎征戰,行事向來直接,今日與諸公傾訴執政理念,言語中若有衝撞之處,還望諸公見諒、寬宏,不與我一般計較。”

“大將軍天縱之資功在社稷,英偉練達,所言過謙了。”

董卓說話間臉皮有點麻,笑吟吟之際有一種無酒自醉的恍惚感,當個司徒不算什麼,可當個能錄尚書台事的司徒,就大不一樣了,含金量比之前的袁隗、何進還要高。

袁隗袁司徒調整朝中、地方官職,靠的是聲望影響力;而董卓董司徒不需要這麼麻煩,他的司徒府表奏某某人,魏越不反對,就能通過,生效!

其他人諸人在馬日磾、丁宮、周忠、士孫瑞等人的引領下齊齊行禮:“我等不敢造次。”

一般的大將軍都很威風了,更別說是戰無敗績,錄尚書台事的大將軍。

其實就官職調動來說,並不需要太過隱晦,這是一個風氣開放到讀書就是為了當官發財的時代,我滿足你的升官請求,你為我出力,這是普世觀念的基石。

不過這個基礎是有局限的,是維護世家高門利益為存在的。發號施令,掌握官職分配權的往往都是外戚、高門世家,不會是魏越、董卓這類人物。

故而,若單純的認為把官職讓出去,人家就念你的好,為你效力、維護你的名望、利益……純粹是你想多了,這些人隻會當成你軟弱的表現,將拿到手的官職當成一種勝利果實。

董卓可以這麼單純的認為,可魏越不會。

環視諸人,魏越目光炯炯:“某終究年幼,於國政而言手段稚嫩,無法達到治大國如烹小鮮之境界,此非謙言虛語,實乃自知之明。”

“是故,除本職統領中外兵馬之事外,就錄尚書台事而言,我隻管並州、冀州及幽州事。餘下之事,將由董公操勞,還望董公勤勉為國,共渡國難。”

董卓麵露驚恐之色正要行禮推辭,魏越抬手製止,正色道:“此國事爾,非是家事能由你我私相授受。”

太尉馬日磾道:“大將軍甘讓權柄,實乃社稷之福。”

魏越微微頷首:“匡扶社稷非一人之力所能成,我自不會做剛愎匹夫。而論治國,席間諸公手段嫻熟胸懷良策,自不需我多言。隻是就戰事而言,某家敢厚顏自稱一聲當世名將。故而,這戰事方麵,則由魏某說了算,諸公可認同否?”

馬日磾頷首:“統中外軍兵事,本是大將軍本職所在,此無需多言。”

司空劉弘也表態:“然也,合該如此。”

司隸校尉張溫、後將軍袁術,河南尹曹操,新執金吾崔烈紛紛表態讚同。連魏越錄尚書事的事情都沒人敢明著反對,更別說質疑魏越自身大將軍職權問題。

魏越聞言,做輕鬆狀:“如此甚好,我之所以提並州、冀州、幽州之事,原因在於某籌備二載,計劃於秋季統並州精騎並義從騎士進擊中部鮮卑。朝廷稅賦枯竭,不敢多索軍費,有並州、幽州精騎出戰,再有冀州稅賦,大體能支撐此戰。此戰乃先帝默許之事,一戰而勝,可解幽並十年邊患。得此大勝,朝廷威信漸長,利於社稷平穩。”

“至於戰敗,不過並州、幽州有損,無礙中原、大局。”

眾人聞言相互目光交流,猜疑不定,按著常理來說現在魏越應該緊握兵權待在雒陽養望,雒陽軍隊不出問題,那魏越的地位隻會越發穩固,以魏越的年紀足以成為霍光那樣的大權臣。

“為戰事考慮,雒陽兵馬將合練編訓,裁撤西園軍盡數並於北軍。擴北軍五校為八校,改中壘將軍為中領軍,中壘將軍部佐軍司馬為中護軍,皆官秩兩千石,隸於大將軍府。此外,三河騎士營,八關都尉依然如此。”

“今後雒都兵馬,我隻統管五部營、北軍八校、三河騎士營,一共十六個營。每步軍營有士三千五百,騎營兩千八百,八營步軍八營騎軍,十六營兵馬共有吏、士四萬九千六百。餘下兵馬,分為虎賁、羽林、執金吾、城門校尉、南、北二宮衛士,總數以萬人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