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布局並州(2 / 2)

首先要擺平的就是共昭,宴後魏越與共昭走向共昭的小庭院,承德園中一直保留著共昭的居所。共昭的宗族、兄弟還在汝南,但本人的家眷已從承德園遷居陽曲,本人則住宿北軍營區。

家眷遷移到陽曲,已是極大的誠意了。

小庭院中,魏越提及自己父親要超遷為五原太守一事的曆史原因,純粹就是為黃氏的顏麵做考慮,而魏真本人也有名義上的功勳和位格,超遷太守不算離奇,遷升版籍人口不足兩萬的五原郡守更不存在競爭、抵製問題,反而能順應朝廷邊防考慮。

魏真不是一個人去五原,五原郡的存在是邊防,沒有收稅不收稅的說法,還需要財政補貼軍費。而魏真去五原郡,勢必會帶魏氏部曲,這些部曲能分擔邊防責任,卻不需要朝廷支出軍費……

“魏公遷往五原,倒是一樁美事。”

“是呀,終究是兩千石青綬,如今算起來我越騎部遷出五原正好十年,我父回五原牧守,正是衣錦歸鄉。如此人生美事,遠不是錢財所能衡量。”

魏越說著怔怔看著共昭,稍稍猶豫的樣子道:“共君也知我魏氏籌劃,我父牧守五原,正好適合商路。然邊郡豪強跋扈,動輒招納胡騎劫掠壞事,若不撫順豪強,這商路早晚必出差錯。一旦商隊有失,少則五六千萬,多則過億,我等損失不起。”

“故我思量前後,與其亡羊補牢,不如萬事齊備。”

共昭心思機敏,聞言抱拳表態:“少君若有用得著臣仆的,臣仆絕不推諉。”

“於共君而言,也不失為一樁好事。”

魏越滿意露笑,共昭有不下於韓浩、徐晃的才幹,如果能繼續網羅在手,他自然不會逼走共昭:“共君也知此次商路繞遠而行,究其原因不過兩點。首在於破羌軍、太尉張溫在關中,商隊走關中、安定烏支、北地沿途不會遭受地方官吏、豪強為難;其次在於呼延部、離石部初創,部眾離心朝三暮四,若有經商之利二部興旺強盛之日可待,利於部眾歸心。”

“而破羌軍、太尉張溫終有調離關中之日,故今後商隊不會再繞遠路走關中,而是走河內、太原、雁門、定襄、五原一線。屯牧於北地的呼延、離石二部也將東遷至雲中、五原二郡屯牧。有此二部協力邊防,朝廷自不會為難,至此我等所慮就在二處,一是商隊沿途豪強刁難,二是諸胡抄掠。”

共昭聽著緩緩點頭,這一次走關中完全是求穩,但終究不是長久之策。

“為解決這兩個問題,就要提前布局落子。不久前,與黃公吃茶時聽黃公說京中有少年笑我父徒有高爵卻官秩低微,此事終究不美。是故,我父不日將轉遷五原太守,太原郡守臧旻與我魏氏頗有機緣,故如今所差就在雁門。”

雁門太守郭縕是郭淮他爹,目前做的穩穩,而且也沒有外調的意思……畢竟這個機會對郭家來說太難得了,執掌雁門軍政大權,家鄉陽曲就在雁門郡邊上,哪怕吃相很含蓄,也是十倍於過去的發展速度。如果沒有意外,郭家不會放棄雁門太守這個職位。

別說魏越,就連共昭也清楚陽曲郭氏的事情,這種時候誰去壞郭家的好事,那就是不死不休的仇人。郭家已經完成提升世家的名望積累,可差的就是宗族力量。名門望族,不一定郭淮一家子要多麼多麼有錢,隻要郭氏宗族能強大起來,這就足夠了。

魏越不提雁門太守郭縕,也沒提郭縕,用意就很明顯了,緩緩說出自己的布置:“我有意請共君出任雁門塞,擔任雁門守塞都尉。”

雁門關駐軍是並州常備軍,性質與張舉發家的漁陽營一樣,都是典型的邊軍部隊。

如果將自己的人安插到雁門郡,控製的又是極為重要的雁門關……那麼張遼父兄做馬匹生意就繞不開自己。自己這邊與張遼家族關係越來越近,那張遼該怎麼選擇?

自己與呂布的關係近的令人發指,方便呂布拉走自己的資源,那自己拉走呂布的資源也是很方便的。甚至,發展到以後,若情況不利,自己與呂布的勢力會有合並的趨勢。

擔心共昭有思想包袱,魏越緊接著許諾道:“至尊雖春秋鼎盛,可我依然覺得雒都早晚有大變之事,故而有意圖謀退路。雁門、太原二郡乃並州諸君伯仲,得此二郡便是得了並州。共君先赴任雁門塞,快則三年,遲則五年,共君必能掌握雁門、太原二郡之一。”

難以掩飾的激動神色浮現在臉上,共昭甚至嘴唇張合片刻吐不出聲來……兩千石,校尉、都尉的兩千石不算事,隻有牧守一郡的兩千石才是真兩千石!

父祖有沒有當過真兩千石實權崗位,完全決定著其本人的地位!

若在豪強如林的汝南,共昭如今能做個郡吏就不錯了,至於舉孝廉這類美事,他熬不到四五十歲根本就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