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休沐日。
魏越從虎步營、破羌軍中抽選塞入北軍的軍官來了八人,餘下的二十餘人在八個月時間內被劉表安排下放。雖說這批軍官是從前線強軍中選拔出來的,可現在的軍官又有幾個缺乏過作戰經驗?
故而劉表選拔北軍軍官時規矩森嚴,能留下八個人已經是給張溫、黃琬和魏越麵子了。
北軍五校一共十五個曲,韓浩、共昭為曲將,餘下六人為屯將,這已經相當於北軍五分之一的實力,幾乎是劉表可以忍讓、軍中平衡的極限了。
也因為這種極限狀態,幾乎注定了韓浩、共昭兩個人之中必然有一個會晉升一營軍司馬。北軍五校的軍司馬,不出大的反複,五年內必定能位列兩千石。
對這兩個人來說,想維持真正的友誼十分困難,眼前二進一局麵已經形成,成功的那個必然能領先另一個三五年的時間,一步先步步先,後者很難追平。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個機會屬於共昭,因為共昭是汝南豪強出身,是追隨魏越最老的一個人,而共昭正值壯年,晉升軍司馬不存在資曆、年級問題。
而韓浩的劣勢和優勢也是明顯的,韓浩的劣勢在於出身上等寒門,雖然經曆過完整的教育,但宗族力量有限;優勢則在於韓浩是正統的北軍三河係軍官,出身河內騎士營的韓浩在北軍、各軍之中都能遇到曾經一同在河內騎士營服役的袍澤。
比如轉回陳留的校尉趙寵,作亂河內、上黨的黑山軍將領張晟,以及郝萌這些人都是韓浩曾經的袍澤。
眼前二進一的局麵形成,對魏越來說是很不利的,除非是二進二、三進二或四進二。五校軍司馬,已不是魏越所能控製的了,眼前局勢穩定舊時主從關係尚能起到羈縻作用,可一到大亂發生後,看看各處的口徑,都變成了‘明主擇臣而用,賢良亦擇主而事’。
舊有的恩主、門生、故吏關係會被大動亂衝刷,其約束效力源於中樞穩固有序的權利,而不是口中的道德。中樞不穩四方大亂,誰還管道德不道德?
在大動亂中維持自己的基本盤,這是魏越必須要重視的事情。
一個基本穩定的組織,核心問題必須要確立,不能出現兩個核心、三個核心。這一點上來說與黃氏密切的軍事合作極具風險,黃奎、黃蓋都是可以替代他成為軍事核心的人物。
在不計較黃氏的條件下,那麼眼前韓浩、共昭之間的二進一,控製不當則會發展成一股分離力量。最糟糕的就是進步的那個沒有對你心懷感激,而落選的那一個對你心懷怨恨,這樣的話實在是大虧。
這不是魏越一個人遇到的問題,所有手中掌握上升渠道,手中握著一票軍官的高門子弟都有這種隱患。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選擇了一個相對平穩的解決辦法:都不升官,繼續維持原來的樣子。
這樣一來,對那些依附高門的軍官來說實在是糟糕透頂,內部、外部雙重壓力羈絆下,有機會晉升的軍官也就不敢晉升了。結果這麼一來,重要的晉升機會都落到了高門子弟身上。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孫堅在十年時間裏在淮泗之間當縣丞,就是一種大耐心支撐下的破局手段。
孫堅弱冠之年可是當過領軍校尉、郡司馬的人物,又是剛烈脾氣,結果小小縣丞的職位上來回調動,幾乎是一種侮辱,結果孫堅忍耐下來,效仿項梁廣播名聲邀結豪傑之心,於是手裏就有了一大幫追隨他的門客、朋友。
故而孫堅在平黃巾戰事中一飛衝天,直接擔任右路軍的護軍司馬,全軍參謀長一樣的人物;打西涼叛軍時,又被張溫拉走做參軍,實際幹的就是張溫的參謀長,這樣的人物屢屢得到重用,那麼那些追隨孫堅的門客、朋友自然一個個都是功勳之士,被孫堅安插到軍中也是合情合理的。
孫堅能把上升的機會弄回來,並讓給自己的門客、朋友,那這些人自然更加的崇敬孫堅,使得孫堅核心地位不可動搖且越發穩固。
孫堅是破局了,手裏的團隊幾乎是隸屬於他本人,向他個人效忠,而不是孫堅靠官位獲得效忠、主從名分。就如丁原,名義上呂布等一批人都是丁原征辟來的,是在他丁原領導下為朝廷效力,在明麵上他與呂布等人就是上級、下級關係,主從名義建立在官職。
這種主從關係會隨著官職調動而出現波動,所以又有道德上的恩主、故吏體係來做羈絆,以求深化主仆關係,從更多方麵來方便上位者控製下屬。
眼前,魏越缺乏時間學習孫堅,他想要破局的難度無疑更大。
如何化解韓浩、共昭二進一帶來的麻煩,是魏越要著重考慮的,至於在北軍中二進二……幾乎不需要考慮。劉表不是泥捏的,那麼多人盯著北軍的控製權,這麼敏感的軍權問題,哪怕劉表願意,魏越也不想惹火燒身。
與舊部的宴會自然在敘舊,展望未來的美好話題中結束,隻是真正的問題需要私下來談。
昨日韓浩登門,魏越已大致了解了各人的思想狀況,現在就是親自談一談,將後續的晉升渠道劃分明確,避免因晉升渠道競爭而造成部屬之間關係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