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選校長風波
專欄
作者:閭丘露薇
香港大學最終選擇了一名英國人馬斐森出任校長,這是港大41年來第一次由非華裔人士擔任校長。幾名港大教授表示不滿,理由是對方來自於非頂尖的大學,學術水平不夠。媒體把他發表的論文數量和港大現任校長,還有中文大學校長比較了一下,確實差別不小。不過學術水平高,或者社會地位高,是否就一定能當好大學校長?想起美國前財長薩默斯在哈佛的遭遇,因為不滿他歧視女性的言論,還有管理手法,盡管得到學校董事會的支持,但是最終因為教授們的聯名抗議,辭職離開。學術水平,資曆,都是選擇校長的綜合因素之一。
還有一個理由,就是認為馬斐森不懂中國國情,麵對這樣的指責,馬斐森表示,其實可以把這一點看成優勢,不懂反而沒有包袱,而且他願意學習,包括學習中文。不過之前香港嶺南大學還有公開大學的校長,都是有著豐富中國經驗的學者,都是中國人,結果卻引發了不少爭議,尤其是有很多來自學校師生的批評,甚至抗議,因為覺得他們過於介入政治。倒是麵對這位不懂中國國情的英國人,港大學生會表示支持。學生校園抗議在港大並不新鮮,但在發生過一些遭到警察驅趕的事件之後,很多人會覺得,是不是一個沒有任何政治脈絡的老外,更能捍衛大學不受政府幹擾?當然,這有點過於樂觀,能不能恪守原則,和種族沒有關係,而是個人信仰。抱著“打份工”、“擦好老板鞋”的老外一大把,堅守底線、堅定地捍衛大學學術尊嚴的華人也有不少。
一些港大的教授反問,為何港大不能找到更好的人選?
這次香港大學校長遴選,分成四個階段,先是由港大校務委員會,也就是校董會成立臨時工作小組,谘詢師生意見,訂立遴選程序以及人選標準。然後成立“物色委員會”,委托國際公司全球物色人選。
在港大,師生的意見在選校長這件事上頗為重要。為選出最合適的校長,物色委員會在諸如《南華早報》等報刊以及其他國際學術刊物上刊發招聘校長的廣告,邀請著名學者來應聘,並通過相關人士推薦人選。另外,為了確定一個能夠選出好校長的機製,負責選校長的臨時工作小組還組織了兩場谘詢會。在平時舉辦學術討論會的大會議室,邀請同學、老師、教職員、校友進行座談,什麼樣子的人才算是個好校長。
最後從收到的180多個申請當中,“物色委員會”選取60個人選,當中有17人得到麵試機會,最終形成一份篩選後的名單。雖然港大沒有透露最終入圍的人數,但是根據媒體報道,一共有三人最後競逐港大校長的位置,而馬斐森,被指是三個人中,最出色的一個。
港大也有自己心儀的人選,可惜,有的表示要專注學術,不願意被行政職位束縛,也有的有其他考量,事實上,教授們覺得,應該有更好的人選,但是更好的人選也許會覺得,港大並不是自己理想的去處,港大校長的位置,並不是港大一些教授所想象的那樣誘人。或許在問港大為何找不到更好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問問自己,為何吸引不到更好的人選呢?
有研究顯示,對於研究型大學來說,頂尖學者出身的校長,有助於提升大學的表現,這是因為這樣的校長,理解大學的核心職能,會提出更高的學術標準,同時自己在業內有更高的公信力,有助於吸引人才。不過校長的影響力,說到底要看執行權力的大小,在美國,校長負責製定學校的發展戰略,但是在英國,校務委員會,也就是校董會的影響力更大。所以,如果港大走的是英國模式,那其實港大未來的戰略,似乎新校長也做不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