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考“瘦身”(1 / 1)

高考“瘦身”

專欄

作者:曾穎

據報道,北京、江蘇、上海、山東等省市日前相繼傳來醞釀高考改革的消息。在各省市透露的方案中都將英語考試作為改革的重點。一時間,關於“英語考試到底該如何改”引起廣泛關注。

雖然程度不一樣,但各地拿英語作為高考改革的破題之處,已是不爭的事實。媒體報道,江蘇英語或將“退出”高考;山東明年將取消高考英語聽力測試。而在北京2016年將實施新的高考方案中,語文由150分增至180分,數學仍為150分。高考英語由150分減為100分,其中聽力50分,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次考試,學生可多次參加,按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成績3年內有效。

為何眾多省市都不約而同地對高考英語“瘦身”呢?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英語對當下的教育,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一一有人開玩笑說:世界上再沒有哪一個非英語國家對英語有我們這樣重視了,升學要考,畢業要考,評職稱要考,求職要考。不誇張地說,英語已成為了決定許多人命運的重要功課,而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引發許多人對英語異乎尋常的熱衷,英語培訓也成為一個龐大的產業鏈。但這種以“考試”和獲取“證”為目的的“學習”,其實並沒有提升全民族的英語水準和國際視角,反而造成巨大的人力和資源浪費。許多獲取了四六級英語考試資格的大學生,在踏入社會之後,並未獲得使用英語的機會,一位大學生在網上發評論稱:我費盡心力考下的英語級別,最終隻有用來看外國電影。他的這個跟帖,獲得了幾千個“讚”。

有網絡發起“你是否支持高考英語降低分值?”的調查,在逾三萬多參與調查的網友中,超過七成的人支持降低分值,這並非是人們因學習英語耗費了太多腦細胞而報複性的投票結果,而確實是有很多人認為,英語在當下中國教育中的作用應該進行調整,使“全民英語”能夠回歸到理性的程度。這種局麵的形成,高考英語有著指揮棒般決定性的作用。當大家都費盡心力去背單詞記口語時,反而荒棄了我們的母語。孩子們自小能說流利的英語,卻對漢語聽讀甚至作文都出現障礙,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危機。

而反對者們則認為,當下淡化甚至降低英語的教育,隻能引發我們社會文化水準的降低。他們以印度為例,認為印度人才在創新科技領域取得的成就和在發達國家取得的高就業率和受重視度,以及其強大的融入國際社會的能力,完全得益於他們的英語教育和英文思維。持這派觀點的人,甚至將對英語的重視程度與社會的開放度聯係起來,認為此舉有“閉關鎖國”之嫌疑。

事實上,作為一種傳播交流工具,單純地拔高或貶低英語的作用,都是不準確的。而用非黑即白、非褒即貶的極端態度對待它,就更不科學。從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急需要與世界溝通交流,而矯枉過正地利用政策對全社會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進行硬性的框定,到如今接觸和學習英語的機會越來越多,人們的選擇空間越來越大,是否還有必要通過硬性考試的方式促使全社會去學習英語?確實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英語考試在社會各方麵的影響程度,是否可以回歸它本應該有的地位,將硬性考試的品種和門類,降低到合理的程度。英語高考、大學四六級,是否都應該改革成托福、雅思那樣的社會考試,而不應成為中國學子升學的障礙?真正有需求的人,即使沒有考試,也會拚命學習,而沒有興趣和願望的人,則沒必要被綁上戰車,空耗精力和時間去學對他們來說永遠都用不上的東西。

英語不必被神化到對學子生殺予奪的地位。也不必被踩到“不學ABC,照樣幹革命”的境地。它是一個學科,但也僅僅是“一個學科”而已,令其回歸正常的位置,並為全民英語祛魅,就從高考分值降低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