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互聯網大佬出生年份背後(1 / 3)

中國互聯網大佬出生年份背後

文化

作者:林軍

楊元慶、求伯君、馬雲、張朝陽、雷軍、周鴻禕、馬化騰、丁磊……這些中國互聯網界的風雲人物,他們的出生年份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你或許聽過《異類》這本書,作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統計了美國高科技成功人士的年齡後,得出一個結論——生於1955年。已經仙去的喬布斯、傳言要複出的比爾·蓋茨、矽穀最有名的花花公子Oracle老板埃裏克森,以及Sun公司的創始人麥克斯利特這四巨頭都生於1955年。

他們出生的時候美國從二戰走出,開始重新經濟建設。他們14歲的時候,也就是1969年,矽穀崛起,他們的青年時期伴隨著老一代矽穀傳奇長大。整個70年代嬉皮士盛行,四巨頭中的3個都沒好好讀完大學也與之頗有關聯。他們的創業年份1976也很有趣。正好趕上整個80年代個人電腦業的風起雲湧。90年代風起雲湧的互聯網和這幾位本無大關聯,但此時他們正值壯年,有足夠的財力和旺盛的精力讓自己與時俱進,於是也一一趕上。

生於1964

在中國,這個年份是1964年:求伯君、楊元慶、張朝陽、馬雲,中國高科技曆史上四大科技偶像居然是同一年出生的。

這4個人,每個人都有10年以上的黃金期,相互交棒各領風騷。求伯君最盛的是整個90年代,楊元慶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後半段到這個世紀的前5年,張朝陽從2000年前後的互聯網泡沫起

g占據公眾的眼球,而馬雲作為過去10年最風光的商業領袖已無大爭議。

生於1964會經曆過哪些事情?首先這一年生的人繞不開“文化大革命”,他們的是非觀由此形成,有更強的自我認知感。

他們同時也是老三屆後第一代的適齡大學生,他們身上沒有太多的時代束約,即便是三次考大學的馬雲其實也是時代驕子,考上國防科大的求伯君、在中科院讀研究生的楊元慶和在清華讀本科之後去麻省理工讀博士的張朝陽都更是人中龍鳳。

那一年,他們25歲,血氣依舊方剛,但已經過了空有滿腔熱血的年歲。他們由此與這個國家一起走過甚至是熬過極度苦悶的5年,就在他們心智已經足夠成熟也開始而立的年頭,互聯網及其後的新商業革命蜂擁而至,這幾個人一下子被這一波大浪推到浪頭。

之後即便有1999年的大泡沫(相信他們也迷離過,但35歲的他們要更冷靜更沉著),即便有SP、網遊、電商、移動互聯網等交相輝映,但生於1964的這批老幫菜,依舊堅如磐石,屹立不倒,無他,他們退無可退,隻有向前。

換言之,在整個行業開始陷入低潮的那幾年(2001年到2003年前後),卻是這些老大哥人生中開始走向不惑的年份,他們的成熟度其實先於這個行業。

生於1964,往往早於這個國家的自知和自覺,由此先知先覺。

中國互聯網大佬雲集的另一個年份是1972年。你一定聽過周期論,4年創新周期,8年消費者周期,15年房地產周期,30年產業周期。這很容易理解,一個受過大學教育的孩子,最開始工作的4年是其創新力最強的4年,之後他(她)開始步入消費者周期,買房結婚生孩子,房子奶粉幼兒園都是錢,都是消費主力選項。15年房地產周期則是指你從畢業開始算起你15年得換個房子吧,當然這個說法在中國難度有些大。至於30年產業周期,中國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說法,而在美國,有兩個例子,一個是納斯達克1969年創立,1999年到頂,至今未能超越,另一個是比爾·蓋茨1976年創辦微軟,2006年退休。

回到周期論,1964年這一中國互聯網大佬雲集的年份毋庸置疑的話,另一個年份是1972。這個年份裏,往前數出了丁磊和馬化騰,往後數出了陳天橋,這3個人,丁磊和陳天橋都很長時間是中國首富,而馬化騰則剛剛成為中國首富。

既然是4年創新周期,那麼應該是每4年出一批牛人才是,這話不假,但周期也分大周期小周期,1972年這個周期裏正好是屬於從1964年開始算起來的創新周期和消費周期的疊加,大小周期疊加更有時代共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