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聽寫大會》隻是開始(1 / 1)

《聽寫大會》隻是開始

文化

作者:周南焱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將“漢語危機四伏”這個被忽視的問題放到了公眾麵前。在國人的漢字文化自豪感日漸弱化的當下。這檔節目對呼喚漢字文化傳統的回歸,確是一種積極的推動。

相比於當下綜藝熒屏的光怪陸離,《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檔節目一點兒也不養眼,節目流程簡單,比賽規則單一,視覺呈現單調,然而收視率卻一路飄紅,成功“逆襲”同期不少熱播的音樂選秀類節目。相比於“益智”這個表層的原因,節目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價值,比如,讓觀眾們領略漢字音韻結構之美、寫意多元之美,感受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也許才是其獲得高收視率的密碼。

文字是一個民族血脈傳承的文化符號。有專家介紹,我國殷商已有甲骨文,到殷周時期單字多達4500個,公認識別的也有1700個,儼成體係。自秦“書同文”以來,盡管漢字的字形多有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不過,隨著鍵盤時代、觸屏時代、語音輸入時代的來勢洶洶,握著鼠標忘了筆杆的“電腦失寫症”患者越來越多。

教育部、國家語委曾6次向社會發布年度語言生態報告,屢稱“學生的漢語能力、漢字書寫能力在退化,需要引起注意”;今年1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征求意見稿首次提出“語言文字事業”的概念。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橫空出世,將“漢語危機四伏”這個被忽視的問題放到了公眾麵前。在國人的漢字文化自豪感日漸弱化的當下,這檔節目對呼喚漢字文化傳統的回歸,確是一種積極的推動。

有觀眾建議,《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不妨在對與錯的簡單評判之餘,多一些關於漢字釋義、解析以及漢字文化淵源、傳承的環節設計,特別是現在漢語言文字的應用,呈現草率化、粗鄙化、遊戲化等問題,現代人語言的貧瘠正在進一步發酵……

據說《美國拚字大賽》從1925年一直辦到現在,這不是靠短暫的收視率就可以維持的。同樣,“漢字聽寫大會”並非一個浮躁、奢華的秀場,收視率也不應是最高追求,文化影響力才是終極目標。

一檔電視節目,拯救不了漢字書寫能力,但是能喚起全社會對漢字文化傳承的重新審視,這便是最大的價值。據了解,未來央視還將推出關於成語、猜謎之類的關注傳統文化的節目。期待娛樂快餐節目之外,再多一些富含文化維生素的節目。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引發收視熱潮,激起觀眾對漢字書寫的熱議,也造就了一批貌似難不倒的“神孩子”。從節目可以看到,這些“神孩子”之所以能聽寫眾多生僻字,跟他們瘋狂背誦分不開,就連在比賽間隙,有的選手也抱著各種大部頭字典、詞典默記。然而,在最後的晉級賽中,特意從古詩詞、文言文或近現代文學經典中挑出來的一批詞彙,讓這些“神孩子”頓時變得手足無措,也讓觀眾覺得“變態難”。

其實,死記硬背一些生僻字並不難,難的是傳承漢語文化,真正理解、會運用這些漢字。像晉級賽中選用的例句,大多出自白居易、梁啟超、魯迅等人的詩句、文章,隻是因為傳統文化的斷裂,使得當下大多數人對這類詞彙感到格外陌生,無法閱讀聽寫。即便沒有電子媒體、網絡語言的衝擊,恐怕大部分觀眾對這些文言色彩濃重的詞彙依舊不認識。

中國文化傳統的血脈,留存於漢字之中。縱觀四大文明古國,唯獨漢字曆經幾千年及繁簡變遷,今天還在使用。中國各地方言眾多,但漢字卻是通用的,成為最重要的交流溝通的書寫工具,否則,真不可想象中華文化會變成什麼樣子。不過,漢字雖然存在,但漢語卻發生了大改變。對過去的士大夫知識階層來說,讀寫文言文是一種基本修養。但這種文化傳統自“五四”以後就出現斷裂,白話文的興起,一方麵使漢語適應現代潮流,更易普及大眾,但另—方麵也使傳統文言漸行漸遠,導致絕大多數人已經無能力直接閱讀傳統經典。

像梁啟超、魯迅這一代人,他們的文言功底都非常好,他們即便寫白話文章,引用文言詞彙也是信手拈來。但對今天的讀者來說,這些詞彙就成了生麵孔,就成了“變態難”。

從功利和實用主義角度來看,今人再閱讀文言文似乎已毫無必要,也不必認識那些生僻的古漢字。參加漢字聽寫比賽的大多數選手,采取的也是功利主義的態度,直接背誦字典而已,哪裏會耐心細讀傳統經典。然而,從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來說,總歸需要一批人去認識古漢字、閱讀文言文,因為裏麵包含了源遠流長的文化信息,一旦丟掉,想再找回就難了。否則,當傳統文化經典隻是被束之高閣,變成圖書館裏的化石,再標榜什麼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就有點自欺欺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