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富二代留美新聞(1 / 2)

中國富二代留美新聞

文化

作者:薛湧

即使是格羅頓那種斯巴達式的困乏環境,也很難不慣壞孩子,並不足以保證統治階層的素質。最好的辦法,還是讓上流社會的子弟和下層的窮孩子有同等的競爭機會。這就導致了常青藤等一流大學的不斷開放,使美國的高等教育長期雄踞於世。洛克菲勒、肯尼迪等一係列大家族。也能曆久不衰,通過不斷地服務於社會,不斷地贏得在公眾中的地位。

對於中國人來說,富二代早就不新鮮了。富二代留美,也算不上新聞。但是,大多數美國人顯然沒有見過這番世麵。《紐約時報》5月13日刊出一篇報道《為尋求上大學的優勢,中國學生來得早了》,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富二代到紐約上私立高中的情況。對於熟悉中國的人來說,裏麵的一切並沒有什麼超出想象的地方。但是,留學能夠走到如此離譜的程度,即使是意料之中,也還是讓你擊節驚歎!

根據國土安全部的簽證信息,2012年紐約市有638位讀高中的中國學生,五年前則僅有114位。《紐約時報》的報道,則集中於一所學校——萊芒曼哈頓預科學校(Le man Manhattan Preparatory School)。這所學校,兩年前還叫克萊蒙德預科學校(claremont Preparatory Academy),後來被國際連鎖寄宿學校梅裏塔斯(Meitas)收購。一般而言,你不會把孩子交給那些被賣來賣去的學校。看看常青藤,看看美國一流的寄宿學校,你什麼時候聽說這些學校被轉賣過?

被世人追捧的美國私立學校,不管是大學還是寄宿高中,都是非贏利性的:大量依靠校友捐贈,學生的學費往往難以支付培養成本。贏利性的學校,顧名思義,其終極目標是賺錢,不是教育。最近幾年,贏利學校在美國名聲不佳,被國會調查。更何況,學校頻頻在市場上交易,往往意味著其經營上的問題。這本身就不是個好兆頭。

然而,在這所萊芒,目前中國學生人數達27位,占據學生總數的五分之一,另有10位從其他國家來的國際學生。也就是說,外國學生的比例接近30%。這就是這些國際學生學習英語的環境。《紐約時報》特別指出,如今一些招生不足、財政困難的學校,特別積極尋求國際學生,乃至為了謀取人家的全額學費而網開一麵,接受英語程度過低的學生。在萊芒寄宿,一年的標價高達6.8萬美元。

一個如此昂貴的學校,何以能受中國家長的青睞?因為這所學校有著富貴的包裝。學生們住的地方是曼哈頓中心,在Tiffany&Company的樓上,過馬路就是Trump辦公樓。孩子們的宿舍屬於豪宅型公寓,配有大理石衛生間,並且有服務人員提供24小時服務。到華爾街去購買正品名牌時裝、修指甲、吃美食,都極其方便,必要時還有人專門陪同。中國學生的來源,主要是上海等沿海城市的大款。

教學怎麼樣呢?在一個11年級的班上,老師講美國—本小說,兩個中國女孩馬上拿著手中的移動式媒體尋找翻譯網站。另外許多也在網上跟著中譯本讀。要知道,11年級的孩子,第二年就該畢業讀大學了。老師承認,在班上她幾乎從來不對不舉手的孩子提問。錄取的學生隻需要最低的英語程度。我們無從知道最低能低到什麼程度。但是,入校後,這些學生中有許多被分派和美國學生不同的考試、作業,用更簡單的閱讀材料。

美國大學麵臨強大社會壓力

然而,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滿意度似乎都相當高。學生們說,在這裏不必對付中國式的繁重功課,能參加各種體育活動,發現了萬聖節、學校舞會、戲劇,更不用說一流的購物機會。有一位母親在女兒回上海度寒假時,發現了她身上驚人的變化:這位18歲的女孩,不僅加入了田徑隊,還在學習遊泳,而最難能可貴的是:她已經不需要每天把早飯送到她的床頭了!

《紐約時報》的筆調,表麵上客觀中立,實則不乏春秋筆法,充滿了諷刺和漫畫。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富人心疼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龍,至少想保障孩子像自己一樣成功,能保住家業。為此,他們挖空心思為孩子設計一條精英教育之路。看到位於曼哈頓中心、以炫耀性的豪華氣派和管理包裝的萊芒學校,他們眼睛頓時亮了,以為這樣就是有檔次的。世界金融之心髒最氣派的地方,總不會住錯人吧?

然而,在這樣檔次的學校鍍金後,他們的孩子真能在申請大學時先聲奪人嗎?恰恰相反。《紐約時報》這篇沒有夾雜什麼評論的報道,等於讓這些孩子上了大學錄取辦公室的“黑名單”。我不能想象,哪個像樣的大學辦公室,在讀了這篇報道後,會接受這樣的孩子。

目前,美國的大學麵臨著強大的社會壓力,大力招攬弱勢階層的學生。常青藤的問題最為突出。美國不僅是貧富分化過大,而且通過學區製,在教育上造成了貧富的隔離,使得中高產子弟在義務教育階段占盡優勢,窮孩子很難在申請大學時與之平等競爭。常青藤的學生家庭背景,有越來越富的趨勢,招致各方的批判。所以,大學錄取辦公室,在申請人成績相當的情況下,大多把機會給那些弱勢學生。有時在SAT上會給出幾百分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