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安倍經濟學成效初現(2 / 2)

安倍經濟學的影響不僅隻是在日本,它的推出同時讓一些貿易國感到了貨幣戰爭潛在的威脅。在這種彙率競爭性貶值的預期下,安倍上台的半年內,其政策的外溢效應已有諸多體現,比如歐元等貨幣脫離經濟基本麵,快速升值。今年以來,在包括二十國集團(G20)等大型國際會議上都有日本央行的官員出場,對安倍經濟學作解釋。雖然這些會議並未指明安倍經濟學將引發競爭性貶值,但是,日元的大幅貶值已然讓一些國家從開始關注走向了實際行動。本月以來,韓國、澳大利亞、越南、歐洲等央行紛紛降息,此舉除了應對自身的經濟發展以外,與日本等外圍發達經濟體的近乎無限規模的量化寬鬆政策(QE)不無關係。4月13日,美國財政部發布報告,公開警告“日本勿讓日元競爭性貶值”。對此,路透社刨根道:“自2000年,日元貶值與美國PPI水平呈現出緊密關係。2000年日元開始下行,2001年底,美國PPI開始下行;2005年夏,日元對美元彙率再次下行,2 0 0 6年底,美國PPI開始下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日元貶值,以美元計價的出口產品價格下降,競爭力提升,一方麵可以通過壓低向美國出口產品價格,主動拉低美國的PPI,另一方麵日本“物美價廉”的出口產品也會對美國出口產品形成壓力。而長遠來看,如果日元持續貶值,會對其它國家帶來通縮的效應。迄今為止,日元對美元彙率已經貶值約30%,亞洲國家中除了韓國之外,並沒有其它經濟體針對日元貶值做出貨幣或財政政策調整。正因為現在日元貶值還未引發區域性貨幣競相貶值趨勢,對美國的利益影響不大,美國尚能容忍,目前也隻是警告。若日元貶值超過了美國的容忍度,美國采取措施壓製日元升值是可以預見的。

安倍經濟學中關於深化結構性改革,促進私有部門的經濟轉型,包括去監管化和創新等增長強化政策至今尚未揭開麵紗,難予置評。已走出的兩步,本質上都是量化寬鬆一類招式。量化寬鬆應當說是日本的發明,在日本是有淵源的。1985年日本政府宣布“廣場條約”後,日元大幅升值,令當時以出口為主導的日本經濟大受打擊,房市股市皆明顯下跌。作為應對策略,日本央行在19 9 6年開始推出了超低息的政策,當時還沒有量化寬鬆這樣的說法,但日本其實已經這樣做了。在1998、1999年的時候,日本政府又推出了高額的政府公債這樣非傳統型的貨幣政策。日本央行在上世紀9 0年代中期償試加大市場融資力度,令日元貶值,資金泛濫下迫使銀行借出過剩的資金刺激經濟,擺脫通縮。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裏,根據日本的標準,日本的經濟實際上並不理想。直到2001年3月日本采取的這些措施,才被定義為“量化寬鬆”政策。日本用了20多年時間做了一個實證性試驗,使人們看到非傳統的貨幣金融政策達不到人們的預期,也沒能像政策設計製定者所期望的那樣發生作用。“量化寬鬆”在過去20多年使用不靈,今天再次啟用就一定靈光?此話不好講。要實現真正的經濟增長,生產率的提高,光靠這些量化的貨幣政策是不夠的,必須要考慮到技術水平、人力資本的投入等等。安倍經濟學是否管用?隻有其深化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和措施推出並落實後,最終才能得出結論,這是不言而喻的。

日本之於中國是一家關係非常特殊和重要的鄰居。這不僅是因為特殊的曆史關係,重要的地緣政治關係,即在經濟方麵關係依然特殊和重要。因此,關注日本的經濟發展,對於中國經濟發展依然特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