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傑故裏 美麗新甘棠
大美畢節
作者:張波 黃鋒
貴州省中部偏西、畢節市東部的黔西縣城東北角,一處距縣城不到10公裏的地方,名曰甘棠。其境內人傑地靈、山川秀麗、氣候宜人、交通便捷。
清代一品大員李世傑出生於此;2005年發掘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漢墓群;境內沙壩湖景色怡人,落水岩瀑布氣勢宏偉,宣慰洞、蟠龍洞景觀奇特……
清朝一品重臣出生地
《史記·燕召公世家》中記載:“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歌詠之,作《甘棠》之詩。”在清代,有史學家把李世傑比喻為漢朝名吏“仇覽、朱邑”和西周賢相“召伯、甘棠”。
據史料記載,李世傑每到一地做官,都以民為本,重調查研究,實行一係列順乎民意,深得民心的治理措施。他恪盡職守、為政清廉、懲腐治貪。他離任鎮江時,沿途百姓灑淚相送,稱他為“李青天”。
李世傑在乾隆44年(1779)回鄉服母喪期間,看到家鄉文化落後,捐資在東門獅山麓下修建了文峰書院,首開黔西創辦書院的先河。在他的大力倡導和影響下,黔西有識士紳紛紛解囊,相繼籌資辦起了書院、學堂,推動黔西教育文化的發展。
省級文保單位漢墓群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甘棠漢墓群也位於甘棠。2005年5月,因黔西火電廠的建設,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此次發掘漢墓十餘塚,出土了銀手鐲、銀指環、銀耳環、麒麟掛件、虎形帶鉤、青銅釜、搖錢樹、龍形帶鉤、描金銅三角飾片、銅泡釘、五銖錢(幾百枚)、鐵釜、環柄鐵刀、鐵鋸、鐵簪、鐵釘、鐵釺,陶釜、陶罐、陶豆、陶俑、鎮墓獸、石研、琉璃耳鐺、琥珀和串珠等。其中,在編號為黔西M31的墓室中出土的麒麟掛件在貴州屬首次發現。
甘棠漢墓群屬典型的兩漢墓葬,墓葬形製有豎穴土坑墓,帶甬道刀型券頂石室墓。其中的石室墓內結構也各有不同,有帶甬道左刀型,帶甬道右刀型和長方型三種,刀型墓中編號為黔西M28的墓室中有二層台,編號為黔西M29的墓室中有二層台及右耳室,編號為黔西M30的墓室中有二層台、邊箱、前室及後室。這三座墓葬形製在貴州也屬首次發現。
山清水秀極具旅遊開發價值
從黔西縣城出發,沿黔金路行駛8公裏,便來到大錫村菱角組。不遠的山坳裏,菱角塘水浮光瀲灩,映照著湖邊山色和一幢幢別具風格的黔西北民居。漫步在環湖路上,樹叢中小鳥歡快的叫聲、湖中閑遊野鴨的撲水聲不時傳入耳中。
在甘棠,和菱角塘有著相似美景的還有沙壩湖。沙壩湖位於甘棠鎮東南麵,距鎮政府駐地2.1公裏,湖區自甘棠鎮畢架村猴子岩組起至文峰辦事處映山社區止,長約6公裏,最深處水深達60米以上,最寬處800餘米,最窄處不足100米,麵積4.8平方公裏。沙壩湖區山清水秀,上遊還有正在開發中的燕家寨溫泉,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目前,甘棠鎮正在規劃建設菱角塘風景區、李世傑文化風景區和皮家河生態旅遊風景區、沙壩河旅遊景區、甘棠漢墓群、落水岩瀑布、宣慰洞、蟠龍洞、娃娃魚保護區等。
黔西首位跨省引進的甘棠鎮黨委書記鮑曙光說,為提升文化軟實力,甘棠鎮確立了以“美麗新甘棠、同步奔小康”為方向;以“四個一、十個好”活動為載體;以“走群眾路線”為根本的發展思路。(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