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挑逗味蕾的畢節美食(1 / 2)

挑逗味蕾的畢節美食

美食·畢節

作者:姚遠

對於畢節人來說,食物不僅是生存的必須,更是生活的藝術。他們因地製宜,就地取材,調和五味,炮製出了一道道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佳肴。畢節的味道,包含的不僅是酸甜苦辣,更是千年的曆史文化和永恒的創新精神。

大方豆幹

一方水土一方人。大方的好水質,養出了膚若凝脂的美麗姑娘,也養出了遠近聞名的“豆家姐妹”——豆幹、豆棒、豆豉。

上佳的大豆,優質的地下水,獨特的工藝,巧妙的火候,“豆家姐妹”誕生在大方縣城的無數個家庭式手工作坊之中。300多年來,這種傳統製作工藝代代相傳,依靠簡單的工具和無窮的創造力,大方人做出了品種不一、滋味各異的豆製品。

其中最具風情的正是臭豆幹。經過時間的轉化,豆幹由嫩白變為微黃,散發出獨特的味道。小城的街邊路旁,人們支上爐架鐵鍋,倒入清油,將臭豆煎烤出誘人的香味。烤好的臭豆幹,外黃內白,質地酥嫩細膩,佐以辣椒、花椒、食鹽等調料,入口便是鮮香滿頰。這種由臭到香的演變,一如生活的滋味,令人沉醉。

織金發粑

天色欲曉,織金縣城正在蘇醒。馬家發粑店的老板揭開蒸籠的蓋子,端出一籠熱氣騰騰的發粑。轉瞬之間,整條街上都彌漫著發粑的香味。那是一種混合了米香與酒香的味道,足以令初醒的人們微醺。

精白的糯米在清水中浸泡3至6個小時。待米粒泡脹後,濾水把濕米磨成米漿,加上白糖發酵,攪勻後倒入上火蒸熟。40分鍾之後,米漿完成了從液體到固體的轉化。蒸籠中的發粑膨鬆飽滿,富有彈性。它看著雖是其貌不揚,味道卻是極佳,入口軟糯,食後口中不留殘渣。

也許是得益於龍潭泉水的甘甜,也許是融入了織金人的聰慧和細膩,織金發粑的味道就是比其它地方的好。反複的淘洗,反複的過濾,反複的攪拌,工序簡單卻頗費心思。因此,織金發粑的魅力,不在於驚豔的賣相,卻在於品嚐過後的清香和細膩。

黔西黃粑

黃粑的曆史,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傳說諸葛亮率兵平定孟獲之時。為了保存糧食,諸葛亮令士兵把豆汁與米飯摻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內加火蒸煮。煮出來的米飯,色澤黃潤,甘甜香軟,成了一道美食。

黔西趙氏將黃粑的製作工藝研究透徹,黃粑的生產也從家庭式作坊走進大規模加工廠。從三國戰場上“打”出來的黃粑,成為了黔西人的驕傲。

粘米和黃豆打成米漿,再加入蒸好的糯米飯和紅糖,搓打成雪白的大飯團,再用老筍殼葉或大竹葉將飯團捆紮好,上火蒸煮。蒸好後,趁熱剝去竹葉,黃澤晶瑩的黃粑香氣撲鼻,入口軟糯卻不粘牙。糯香、甜香、竹箱、米香交彙,這是自然與曆史融合的味道。

威寧蕎酥

在平均海拔2200米的威寧,大片的苦蕎在這裏生長。長時間的日照和較低的溫度,使威寧苦蕎具備了獨有的品質,具有上佳的保健功效。

製作蕎酥的手工工藝已傳承了600餘年。相傳,明朝初年有戶威寧望族,在苦蕎麵裏加入白糖、菜油、豬油、雞蛋等烘烤成餅,經過四十餘次的試製,成功製作了香甜可口的蕎酥。蕎酥饋贈給奢香夫人後,倍受讚賞,又進獻給朝廷。明太祖朱元璋嚐過之後,稱讚為“南方貴物”,蕎酥也就成為了欽定的貢品。

威寧蕎酥味香,入口酥鬆易化,色澤金黃,因而又稱“金酥”。雖不再有苦蕎的清苦,卻保留了清涼解熱、健脾益氣、開胃寬腸、消食化滯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