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故裏寄幽思
畢節文化名片
作者:張以傑
貴州西北部的赫章縣,無論從源遠流長的民族民間文化傳承,還是近年來的地下考古發現,都可以感受到其厚重深遠的曆史文化。
2000年,赫章可樂夜郎考古獲重大發現。此次發掘,考古人員在300平方米的範圍內,發掘墓葬80多座,共出土戰國至秦漢時期各類文物2400多件,占全省同類文物的三分之二以上。在出土的文物中,能進入國家珍貴文物檔次的約有四分之一。
其中,以銅釜套頭、銅洗或銅釜套腳的奇特“套頭葬”,為夜郎民族所獨有,目前在全國獨一無二。
赫章可樂在夜郎古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漢文獻記載,可樂位於“本夜郎國”之內;在秦漢時期,可樂是西南夷地對外聯係的交通咽喉,是漢王朝統治西南地區的戰略高地。秦“五尺道”和漢“南夷道”均經過可樂。當時,可樂與今成都、重慶、昆明、大理齊名,被譽為古代西南地區五大城市(五大倮姆)。
根據黔西北大量彝文獻如《彝族源流》、《夜郎史傳》、《益那悲歌》等典籍的記載,結合《史記》、《漢書》、《後漢書》等漢文獻,可考證出赫章可樂曾是夜郎古國鼎盛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夜郎民族在可樂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曆史遺產。
2001年,可樂遺址、古墓群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隨後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考古界,可樂被譽為“貴州考古的聖地,夜郎青銅文化的殷墟”。
赫章還有著十分厚重的紅色文化。1936年,由賀龍、任弼時、蕭克、王震等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六軍團途經赫章,並於3月2日召開了野馬川會議,部署著名的烏蒙山回旋戰。赫章哲莊壩戰鬥,便是紅二、六軍團烏蒙山回旋戰中的一次戰果輝煌的戰例。
從地理位置上看,赫章由於大山阻隔,地處偏遠,許多麵臨消失的彝族、苗族傳統文化,在這裏活化石般保留下來,成為民族民間文化的珍品。
赫章彝族在漫長的歲月中,創造了以《阿西裏西》為代表的大量彝族歌舞,以及蘊含豐富文化信息的酒禮歌、敬酒歌,以《大遷徙舞》為代表的赫章苗族歌舞,被稱為苗族曆史的活化石,加上彝、苗代代相傳的婚喪風俗、民間技藝,構成了貴州彝族、苗族傳統文化保存完好的原生態民族民間藝術寶庫。
“貴州屋脊”韭菜坪風景名勝區,位於赫章縣珠市彝族鄉,它由貴州最高峰——海拔2900.6米的阿西裏西山、韭菜坪萬畝天然草場、洛布石林和民族風情區組成,總麵積27.3平方公裏,有景源22處,是貴州境內海拔最高的原生態旅遊風景區。尤其是位於小韭菜坪的洛布石林,巧奪天工,被譽為“天上石林”。
萬畝草場雄渾的氣度,千畝石林旖旎的風光,夜郎文化的厚重與神秘,彝族村寨古樸濃鬱的風情,成就了赫章這片高天厚土的獨特魅力。(作者係赫章縣文聯副主席責任編輯/嶽振)
縣名溯源
赫章:緣於前河名墨特川。明洪武十四年,傅友德南征,築土城於墨特川南岸,取名黑張。康熙二十六年(1687),設黑章泛,改“張”為“章”。民國五年(1916)威寧縣得勝坡分縣遷黑章。民國七年(1918),改名赫章分縣,改“黑”為“赫”。民國三十一年(1942),從威寧縣析出,置赫章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