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渡流水洗金沙
畢節文化名片
作者:徐源
金沙位於烏江流域和赤水河流域之間,蒼茫的烏蒙山脈和婁山山脈托起它迷人的過去和嶄新的現在。
金沙的足跡,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在石靈山,1989年,省博物館考古隊采集到大量新石器時代的石片、礫石砍砸器及哺乳動物化石。夏屬梁州南境外荒裔之地,商殷屬鬼方,西周屬濮人地。
朝代更替,時光的利劍不斷雕刻著那些穿梭於官方地誌、民間野史中的人影,封侯樓宇成為過眼煙雲,唯流水聲響,依舊漫漶為一首亙古不變的歌謠。
站在敖家墳墓,蕭條的風撫過沉默的草芥,你能感受到曆史之蒼涼。敖家墳墓群有書刻、繪畫版麵1000餘幅,書法或楷或行或草或篆,時而正襟危坐,時而行雲淡然,時而筆走龍蛇,時而鐵畫銀鉤;繪畫構件栩栩如生,雕刻出的不同人物形象1000多種,馬匹近百及20餘類動物和50多種花紋。
契默土司莊園、坳上村江西會館、漁河村鹽茶古道、大石橋古城垣,哪一處不讓人望而生歎!或許,隻有對曆史心懷敬畏,即使麵對的隻是幾片殘磚剩瓦,但蒼涼中溢出的光芒,不是一直溫暖著我們的內心嗎?
清代以來,金沙因地處川黔邊界交通要道,來往多客商,百裏土特產雲集。如今的金沙,酒香巷道,馳名省內外,是黔地耀眼明珠。其最具代表性的為金沙古酒和金沙回沙酒,二者皆以優雅細膩、酒體醇厚豐滿而著稱。
金沙古酒廠始建於1931年,原名“慎初燒坊”。“十二五”期間,生產規模擴能4000噸,達5000噸/年生產規模。金沙回沙酒是貴州老牌名酒,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被譽為貴州“二茅台”,曾榮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等。“十二五”末,一座年產規模過萬噸的現代化和諧生態酒城,將在金沙大地拔地而起。
除酒外,金沙風味特產也別具一格。金沙的羊肉粉香味濃鬱,選用的羊肉肉質鮮嫩,2003年5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到金沙視察工作時,品嚐了金沙羊肉粉,並對其讚譽有加;金沙的酷品色澤棕褐,香而微甜,酸而不澀,久存不腐,回味綿長;金沙的糟辣椒采用傳統工藝,固液混體,辣椒呈碎片,薑蒜等輔料呈顆粒狀,均勻一致,具有酸、鹹、辣和鮮醇香味;金沙的大頭菜集鮮、香、脆、嫩、辣、麻口味於一體,色澤誘人,營養豐富,素有土魷魚之美譽;金沙的黃粑用上等糯米、白糖、黃豆等原料精製而成,色澤金黃,香軟可口。
2012年,金沙實現生產總值130.15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41.9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1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779元。
曆史文化和社會經濟,當城市的這兩張麵孔逐漸被時代的陽光鍍亮,古渡流水洗淨的金沙,為我們呈現著一場責任與眷念交織的浪漫。(作者單位:畢節市文藝創作中心責任編輯/嶽振)
縣名溯源
金沙:源於縣內金寶屯、沙溪坎兩地名。今金沙境元明分隸水西、播州兩宣慰司,明末清初“改土歸流”後,分隸大定、遵義兩府。民國30 年(1941)從黔西、遵義各劃一部分建立金沙縣,以縣城打鼓新場的金寶屯、沙溪坎二地名合為金沙縣,兼寓古語“政治修明,黃金與沙土同價”之意,亦寓“披沙瀝金”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