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秀名鎮唱古今
畢節文化名片
作者:袁華
織金古城,是貴州曆史文化名鎮。織金洞風景名勝區中的名勝區,指的就是織金古城。名鎮之名,或許更多得益於她的古建築,得益於古建築與山水的和諧之美。
翻開《平遠州誌》(織金古稱平遠),織金古城可謂古建築、山水各一半,名勝古跡多達70餘處,據稱甚於省城貴陽。其中名氣大的就有“四庵”、“四寺”、“四閣”、“四祠”、“八大廟”、“三塔”、“十一橋”,且為清明所建,多是康乾盛世構築。
實在地說,論古建築曆史的悠久、古建築保存的完整,織金古鎮難以與雲南麗江、山西平遙等古城媲美,但織金古鎮的古建築與山水組合構造之精之巧之美,使名鎮別具魅力,自成特色。名鎮山水之美,因了古建築的點綴而升華;名鎮古建築的造型之美,因了山水的陪襯而靈動。
織金古建築所依托的山與水,美在奇和秀,水景與空蒙的山色相映襯,讓織金享有“泉城”、“小桂林”之美譽,令遊人流連忘返。
如果說織金名鎮古建築精品迭出,需要有一個標誌的話,那麼財神廟便當之無愧了。財神廟雄踞城中,其建築特色國內無雙,有“說織金言必稱財神廟,見財神廟便算到了織金城”之說。著名古建築專家單士元感歎:“織金財神廟是特殊古建築,在國內還沒見過,隻有日本大阪的天壽閣與此類似。”
日本天壽閣與織金財神廟,這兩棟古建築的關係未見考證,但日本古建築文化的源頭在中國,卻是沒有疑義的事實。
名鎮古建築之美,還美在她豐厚的曆史文化內涵。你盡可能徘徊古建築之間,咀嚼回味那些與古建築相關相連的神話傳奇、名人遺風、宗教玄思、詩詞楹聯……延伸和豐富你的審美時空。
織金名鎮古建築與山水的營構之美,實在如詩如畫如音律。文明塔和財神廟四層四級,逐層逐級按比例向上收縮,依強弱節奏變化,仿佛一串串律動的音符;而魚山造景以且住亭為低音,一波一折,於濟賑亭形成高潮,不正是一曲曲“凝固的音樂”?
織金名鎮古建築詩畫音樂的寫意、哲理之美,也體現了一種時代精神,時代的科學技術、審美趣味和價值追求,她更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這一超時代的千年主題與傳統哲學。
“我見青山多嫵媚,青山見我應如是。”這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生態的和諧,這是美的和諧。我們永遠都會感動於這和諧,更應懂得珍惜和維護這和諧,用於追求和創造這和諧。
一位哲學家說:“沒有古建築的民族是寒磣、膚淺的民族,沒有古建築的城市是沒有曆史厚重感的城市。”識讀名鎮古建築,我們的感受何曾不如此!(作者係省委宣傳部文改辦主任責任編輯/嶽振)
縣名溯源
織金:源自古彝語地名,曾先後譯作直溪、直金、隻雞等。元代起稱織金,有織金城、織金箐、織金河、織金關等地名。明代織金城改名北喇城,元明均為水西宣慰司屬地。清康熙五年(1666),設平遠府於北喇城。康熙二十二年(1683),降為平遠州。民國二年(1913)改設平遠縣,次年再改名織金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