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行走威寧天地間(1 / 1)

行走威寧天地間

畢節文化名片

作者:孔繁毅

它的日照時間是“貴州的陽光城”;它的地理位置是“貴州西大門”——這就是六百年前的烏撒、貴州屋脊上的威寧。

行走在這片6296.3平方公裏的沃土上,為著名詩人舒婷筆下“有一片水域我未敢忘懷”的草海天然濕地而傾倒;為草海中“夭矯千年質,飄飄萬裏情”的黑頸鶴而驕傲;為它“春天看花,夏日看草,秋冬觀鳥”的自然景觀引以為豪!

行走在這平均海拔2200米的靈山秀水之間,烏蒙山脈的四大高峰,2879.6米的平箐梁子、2853米的陸家大營、2835.9米的祖安山、2835米的雙坡岩,其頂天立地、雄奇壯偉、沉雄敦厚的身姿,你會想起杜甫“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絕句。行走在“貴州母親河”烏江源頭牛欄江、哈喇河、誇都河、拖落河、二塘河、可渡河縱橫奔流的土地上,你會領略到“雷雨晴空吼,飛流走石叢。驚濤三十裏,盡在碧煙中”的壯觀。

行走在這片古老、神奇、美麗的土地上,登上貴州海拔最高的古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鳳山寺,你會為它631年歲月的曆史去尋覓;站在“六殤塚”前感受乾隆五十八年威寧知州、四川墊江舉人程正坤為威寧百姓將親生骨肉葬於寺旁的義舉;立於鳳山之巔,你會感悟清末威寧舉人苗勃然“海迎前麵萬峰低”的豪情。行走在奢香修建的古驛道上,烏撒衛城的大街小巷,六橋煙柳堤的遺址,你會領悟到當年蔡鍔將軍“討袁護法”入川的拳拳愛國之心。行走在彰顯威寧高原遠古文明、2005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的中水雞公山稻草文化;西方人眼中的“海外天國”、創造我國多個“第一”、上世紀初英國牧師柏格裏創造的石門坎文化;板底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撮泰吉”;鹽倉鎮彝族向天墳;回族“古爾邦節”;苗族“花山節”……你會讚歎它的神奇和古老。

行走威寧天地間,我們渴望讀懂這片大地;行走,我們見證這裏發展的點點滴滴,分享每一個陽光的午後,每一座靜默的山巒,每一次雨後氤氳中草海的美麗。

行走是一種藝術。我們在行走中見證了百草坪綠綠的厚野,點綴著星星一樣的羊群;西涼山、馬擺大山、祖安山風力發電機組像一支支白色的風車在碧野藍天間旋轉;中水遺址上祖先留下的先進和文明;石門坎中西文化交彙的印痕;草海在月夜裏偶爾泛起的點點漣漪,以及這片熱土上143萬漢、彝、回、苗等19個民族同胞在行走和勞作中為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而美麗著的身影。(作者係威寧縣文聯主席責任編輯/嶽振)

縣名溯源

威寧:古地名烏龍箐,彝族先民世居。元為烏撒烏蒙宣慰司,明設烏撒土知府。康熙五年(1666)設威寧府,縣名緣此而來。雍正七年(1729),威寧府降為威寧州。民國二年(1913),改威寧州為威寧縣。1954年,成立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區,次年改名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