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香精神潤文明
畢節文化名片
作者:周建平
古彝聖地,奢香故裏,美麗大方,猶如一顆璀燦明珠,鑲嵌在黔西北高原上。
千百年來,大方傳承了古老淵深的華夏文明,融合了多民族的曆史文化。六百年前的彝族女政治家奢香,為推進貴州民族融合、社會發展,功勳卓著。
奢香的曆史功績,在於其推動了民族間精神和物質層麵在平等、和諧與發展這一核心命題的共同訴求。這是奢香文化的本質,亦即大方地域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根源。
曆史上曾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大方是黔西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政治上的相對獨立,經濟上的特殊地位,文化上的強勢姿態,在黔西北是獨樹一幟的。
特殊的人文環境,厚重的文化沉澱,崇文尚禮的社會風氣,對於各種人才的成長和培育,尤其對文人的影響和造就,關係重大。僅清代大定(大方)就有翰林3名、進士23名、舉人268名;民國時期大方赴日本、美國的留學生就有19名。
近代以來,大方也留下了許多革命記憶與紅色曆史。辛亥革命的火種曾在這裏燃燒,譚冠英,簡忠義二位烈士的英靈長眠於縣城南部“雙烈園”。長征途中的紅軍曾在這裏開辟革命根據地,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戰績。“中國工農紅軍八堡六寨苗族獨立團”曾在這裏舉起戰旗;“中華蘇維埃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曾在這裏成立。中國第一航空發動機製造廠曾建在這裏,它生產的第一台飛機發動機留下了“抗日戰爭”的曆史記憶。
這是一片多情的土地,美麗大方,四季如歌。山青水秀的大方,孕育了蜚聲海內外的大方農民畫,其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亦絢麗奪目。以古樸深厚的彝族文化為主,苗族、仡佬族、白族等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大方的山歌,是民族民間音樂的瑰寶,歌者寄情於家鄉山水,把山裏人的生活與情懷唱響,或高亢激越,或婉轉悠揚。
大方有一套極具文化內涵的待客之道:八盤四碗一道湯的大方席麵。八盤為4座盤(現已發展為8座盤),兩葷兩素先置席麵以佐酒,4行盤與4大碗則交叉逐一上桌;行盤為炒菜或蒸菜,大碗則為湯菜,湯為土雞調製的清湯。行盤和大碗是一道一道地交叉上桌,即不生膩,又能確保每一道菜都能嚐到其“出鍋香”的鮮嫩和熱度。細細品嚐,從容適意,規矩有序,頗具儒雅文明之風。
時至今日,作為貴州曆史文化名城的大方,是首批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全國文化先進單位”等。這些榮譽的獲得,在很大程度上與曆史的淵源相關,可謂源遠流長,名至實歸。(作者係大方縣文化館館長責任編輯/嶽振)
縣名溯源
大方:緣於築城將官姓氏。明崇禎八年(1635),副將方國安奉命築屯軍城堡,建成之後,取名大方。元明兩代,均為水西(貴州)宣慰司屬地。清康熙五年(1666),設大定府於大方城。康熙二十六年(1687)降為大定州,雍正八年(1730)複升為大定府。民國三年(1914)改大定府為大定縣。1958年,更名為大方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