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走進了曆史,也走進了化屋基歪梳人的心裏。
傍水依山生靈秀
三岔河畔挺拔的岩石,鑄造了歪梳人堅韌的性格;貧瘠的土地,磨煉了歪梳人剛強的意誌。他們傍岩結寨,繁衍生息,在石旮旯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歸,過著寧靜而悠然自樂的生活。
茅簷下、樹蔭裏、花叢中、石頭上,婦女們在精心刺繡。刺繡是歪梳婦女的絕活。一套歪梳婦女的服裝,要用一年的時間才能繡成,可想而知,這需要付出多大的心血。
服裝上刺繡的內容極為豐富。服飾以線條為主,呈環繞狀,或象征山川河流,或象征遷徙線路,或象征梯田層土。手臂處有兩條寬寬的彩條,象征長江黃河,表明了歪梳人家園的發祥地。前胸後背繡花鳥圖案,展示歪梳婦女不同的愛好與個性。一套服裝,蘊含了化屋歪梳人對曆史的記載、對故鄉的熱愛、對生活的憧憬。服裝色彩豔麗、耀眼奪目,配上銀器,更是韻味別致、風情萬千。
刺繡磨煉人的毅力,刺繡發揮人的想象。刺繡之時,她們想想心事,聊聊家常,情出於心,愛發於思,索性放開歌喉,脫口而出,詞是自己編的,曲是隨意譜的,來得真實,來得自然。早已等待的小夥子們便接口而來,此起彼伏,和聲混聲,聲聲緊扣。歌聲飄向岩頭,飄向流水,飄向遠方,彌漫在筍子岩下的山穀之中。
如果說岩石是歪梳人的性格,是歪梳民歌的思想,那麼,水就是歪梳人的靈性,是歪梳民歌的靈魂。
化屋基這片土地上的精靈是水。那倒影澄碧的水麵,漣漪起伏,蕩胸靈氣;那飛流直下的瀑布,飛花跌翠,奇特瑰麗,靜謐與飛動結合,溫柔與剛烈相濟,高唱低吟,相得益彰,互為成趣,無不動情。就是這樣的水,給化屋基歪梳民歌注入了飛動的靈魂。
岩石與流水對唱,山穀與瀑布和聲,人與自然融合。沒有伴奏,卻韻律和諧;沒有規則,卻工整動聽;沒有歌詞,卻任人發揮。情真意切,發自內心。
神奇的山水孕育了化屋基歪梳人,富有音樂稟賦的歪梳人創造了與這山水相依相存的獨特的原生態多聲部民歌。有了歌就有了舞,有了舞歌就成了立體的形象,苗家武術隨著曆史的演變,淡化成了舞蹈動作,苗家傳統的筍笙舞融入了新的生活內容,歌舞相映成輝,相得益彰。由此而形成的蘆笙舞、板凳拳舞、打鼓舞,少則幾人、多則上萬人。隻要場地容得下,無論男女老少、主人客人,都可參加。動作節奏鮮明、剛柔相濟;場麵原始古樸、熱烈恢弘。特別是被稱為“天籟之音”的無伴奏多聲部合唱《陽雀聲聲在呼喚》、《月亮出來月亮黃》多次在國家級的比賽中獲金獎、銀獎,化屋基因此被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為“苗族歌舞之鄉”,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今天,化屋基修通了柏油路,歪梳人走出了化屋基,走向了廣闊的天地,通往化屋基的二十八道拐,不僅成了化屋基一道亮麗的風景,也是對那些艱難歲月的映射。(作者係黔西縣作協主席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