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俊秀化屋基
文化風景·畢節
作者:蘇貴全
懸崖峭壁隱桃源
沒有想象中的波浪壯闊,靜謐中,南源三岔河與北源六衝河在此彙聚,稱鴨池河,鴨池河日夜向東,至烏江渡後稱烏江,再奔流向東,彙入長江。
鴨池河大峽穀拉開了烏江源百裏畫廊的序幕。
鴨池河大峽穀雖然比不上長江三峽的雄奇險峻、綿亙延長,但短短的35公裏峽穀卻奇秀嫵媚、景觀疊出:“八仙戲水”、“樓蘭姑娘”、“水西坐佛”、“龕壁借光”……一係列自然景觀,恰如一幅精致雋永的手卷。
峽穀兩岸,是裸露的懸崖峭壁,峭壁仿佛由石塊堆積而成,那彎彎曲曲、縱橫交錯的水紋線,讓人感受到天搖地動的洪荒地殼大裂變,不得不使人對大自然產生虔誠的敬畏之心。
在鴨池河上遊鴨甸河、六圭河交界的三岔河畔,岩如刀削,山如春筍,怪石嶙峋。其間,有一石柱拔地而起,直插藍天,頗為壯觀。當地人叫它天竹峰,因其猶如破土而出的竹筍,又叫筍子岩。這是鴨池河大峽穀的首席景觀,也是居住在這方土地上的人們性格的象征。
筍子岩下是一片神奇而貧瘠的土地,這就是苗族重要分支之一的歪梳人居住的地方——化屋基,此為苗族釋音,意為“岩腳的屋基”。歪梳人為逃避戰亂,來到這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這裏三麵臨水,後靠刀劈斧削、聳入雲天的峭壁懸崖,隻有一架掩映在灌木叢中被稱為天梯的“手扒岩”通往外界。隻有青壯年扒著岩石才能進出化屋基,多少人一輩子也沒離開過這裏。
太平舊歌記衷情
當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揮師黔西北,於1862年8月19日圍攻黔西城後,看中化屋基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在此地作過短暫的休整,與歪梳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化屋基苗族同胞對太平軍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義舉十分敬佩。石達開到達化屋基那天,苗族同胞用最隆重的禮節歡迎太平軍的到來。三道寨門披紅掛彩,牛角聲聲,鼓聲陣陣,嗩呐成排,蘆笙成林。石達開連飲九杯牛角酒,闖過苗家三道迎賓門,太平軍成了苗族同胞的好朋友。太平軍將士與苗族同胞跳起了歡快的苗族群舞。石達開看著眼前歡快的場麵,聽著滾滾東流的江水之聲,不由得激情滿懷、思緒萬千、浮想聯翩,隨即吟唱出《太平軍過三岔河》詩一首:
英雄曲折為江山,率師萬裏征途難。
三軍易越鵝頸嶺,二水攻克湖臂灘。
伐木成伐破浪急,持杆代篙逐波翻。
清廷烏鳥終卻讓,義師勝利到黔南。
化屋基休整,是石達開率軍以來少有的寧靜,是他兵敗大渡河前最值得留念的日子。當石達開率軍離開化屋基時,他慷慨激昂地寫下了《太平軍駐化屋》一詩:
運籌全在審玄機,四處野山設疑陣。
翼號南巡驚狗鼠,親征北上止魚雞。
壺漿兄弟勞誠待,錦繡山河費轉移。
平播威聲驚敵膽,焉能渡我水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