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翻騰雲水怒 烏蒙震蕩風雷激
高原紅旗·畢節
作者:陳瑩瑩
高原火種
1933年,進步青年秦天真於貴陽高中畢業後回到家鄉畢節,組織當地愛國青年和進步學生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同年冬天,早年在上海等地從事革命活動的中共黨員林青、繆正元等回到畢節,與秦天真取得聯係。他們團結了徐建生、邱在先、熊蘊竹等進步青年,成立了以傳播馬列主義、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主張為目的,團結進步力量、培養青年骨幹、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為宗旨的“草原藝術研究社”。到1934年春節前後,研究社人員達到200餘人。
1934年1月,林青、繆正元發展秦天真入黨後,三人在畢節建立了中共畢節支部,林青任支部書記,這是中共在畢節地域建立的第一個地下組織。在中共畢節支部的直接領導下,畢節的抗日救亡運動走向高潮,同時還積極組建革命武裝,掌握了範建章領導的遊擊隊。中共畢節支部開展的一係列革命活動引起了國民黨反動當局的注意,1934年6月,為避免無謂的犧牲,保存革命力量,中共畢節支部主要骨幹有計劃地分散轉移到貴陽、安順等地開展活動。
中共畢節支部及其領導下的“草原藝術研究社”在畢節開展的革命活動廣泛傳播了馬列主義,有力激發了人民的抗日救亡熱情和對光明前景的向往,培養發展了進步力量,鍛煉了黨的骨幹,積累了鬥爭經驗,為中共貴州地方組織的更大發展和中共貴州省工委的建立奠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也為紅軍轉戰貴州開展革命活動打下了良好基礎。
1934年9月,林青、鄧止戈、秦天真等人組成了貴州省革命工作委員會。1935年1月初,中央紅軍進駐遵義後,林青趕赴遵義向紅軍總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長羅邁(李維漢)彙報了貴州地下黨組織開展的革命活動,與黨中央取得了聯係。羅邁代表中共中央承認貴州地下黨組織並批準建立貴州省工委,由林青、鄧止戈、秦天真組成,林青任書記。貴州省工委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中共中央批準建立的唯一的省級地下黨領導機構。它使貴州的革命鬥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為馬列主義在貴州的傳播暢通了渠道,激勵了貴州人民勇於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勇氣與鬥誌。
紅跡遍布黔西北
雞鳴三省會議 193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負責人所在的中央縱隊渡過赤水後,在川滇黔交界的一個名為“雞鳴三省”的村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了政治局常委分工會議,史稱“雞鳴三省會議”。“雞鳴三省會議”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中央總的責任;決定以毛澤東為周恩來在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博古任總政治部代理主任;並討論了中央紅軍的行動方向。“雞鳴三省會議”成功地完成了遵義會議決定而又尚未完成的中央最高層組織調整的任務,進一步鞏固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之後,為了保證毛澤東的正確軍事路線得以成功實施,中央政治局在行軍至遵義縣苟壩召開了苟壩會議,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新的“三人軍事小組”,為長征的勝利贏得了組織上的保證。“雞鳴三省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和補充,是黨和紅軍在曆史上一次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會議,它維護和增強了全黨的統一和紅軍的團結,打開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新局麵。
紅二、紅六軍團轉戰黔西北 1934年10月24日,紅三軍(會師後恢複紅二軍團番號)與紅六軍團在貴州印江縣木黃勝利會師後,結成了一個團結戰鬥的整體。紅二、紅六軍團發動了湘西攻勢,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從1935年2月初到1935年9月,國民黨軍隊對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進行了三次“圍剿”。為策應中央紅軍向西進行的戰略轉移以及尋求自己更大的發展,紅二、紅六軍團揮戈東指,向貴州石阡、鎮遠、黃平轉移。1936年1月12日攻占石阡縣城後,紅二、紅六軍團於19日在石阡召開了“石阡會議”,根據敵情變化分析當前形勢,決定繼續西進,轉移到烏江以西、長江以南的川滇黔廣大地區活動,以爭取在貴州西部創立新的革命根據地。20日,紅二、紅六軍團在行軍途中接到中革軍委兩次電報,再次明確了轉移目標,作出了向黔、大、畢轉移創建革命根據地的決定。在奇襲鴨池河天險後,紅二、紅六軍團領導人於5日在黔西召開了會議,決定結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的任務,撤銷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確定在黔(西)、大(定)、畢(節)建立革命根據地,成立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和中共川滇黔省委。隨後於6日解放大定(今大方縣),9日,在貴州地下黨和畢節地方武裝的配合下占領畢節。17日,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遷往畢節百花山福音堂。紅二、紅六軍團帶領黔西北人民叩開了翻身解放的大門,使烏蒙高原沐浴了馬列的晨曦,為黔西北人民開展解放鬥爭奠定了堅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