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政策意涵
石門坎曆史現象曾被歸結為外國人效應、宗教效應,這種看法被極“左”話語利用帶來長期的誤讀,曾經增加了對苗族的歧視與偏見,對這個地區農村基礎教育和少數民族教育發展起到非常負麵的作用,曆史教訓深刻。
實際上,石門坎文化難能可貴之處恰恰在於本土效應,通過吸納廣大貧困者參與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極大激發了他們保護本土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楊光林先生指出,主體性的建設,是苗族發展包括文化教育在內的各項事業的根本支點,是苗族辦好任何事情的內在動力源。我們需要的主體性,是能夠主動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是主動增強競爭力的、誌在謀取大發展的主體性。苗族教育是苗族整體性與主體性建設的重要基礎工作。
石門坎學校成立百年之後,這個地區正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2006年石門坎光華小學遺址被貴州省政府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09年石門鄉石門坎獲準評為貴州省曆史文化名村;2011年包括石門坎文物保護規劃在內的石門鄉總體規劃正在編製和修訂中。這些百年後姍姍來遲的文化符號,不僅使一批殘存的社區建築得以免遭拆除的厄運,而且表明石門坎文化教育的曆史價值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重視。2009年國家啟動“威寧喀斯特地區扶貧開發綜合治理”試點工作,由國務院扶貧辦牽頭成立“威寧試點”工作協調小組,省地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指導威寧縣開展扶貧開發,2010年以來每年中央安排威寧試點建設資金均過億元,招商引資數十億元。這些新的經濟政策和扶貧發展格局對於石門坎這個威寧西北角的貧困之鄉,意味著經濟上走出貧困的新的機遇。
石門坎能否再次實現“跨越式發展”和“超常規發展”?威寧縣扶貧政策提出整合資源,提高綜合治理效益的措施,將易地移民搬遷資金、沼氣建設資金、水利資金、畜牧發展資金、通村公路建設資金、義務教育資金、農村特困救助資金等一並規劃到實施整村推進的計劃中。這在現實中是合理的做法,不過,對外來項目資金的整合還不等同於對社區內部力量的整合。當年石門坎引導的鄉村建設運動,為貧困苗區帶來了一係列社區公益福利事業,類似於扶貧政策中提倡的綜合發展和整村推進的早期嚐試。
雖然沒有今天那麼充足的發展資金,但那些小額項目卻激發了社區參與的積極性,比如廣泛發動民眾參與社區建設,石門坎領導班子當年沒有采用如今常見的把項目承包給外來施工隊、把本地村民排除在外的做法,這樣做的合理性何在?又如,鄉村衛生保健和體育相結合,建立貴州史上第一座遊泳池、第一個足球運動場,倡導師生和村民全民參與的民間體育運動,在苗族傳統節日端午節,學校舉辦規模盛大的運動會,石門坎因健兒輩出被譽為“貴州足球的搖籃”。今天的調查中我們很難觀察到衛生保健與體育、體育與民族傳統之間的關聯互動。再如,對比一些地區以高消費人群為受益目標,脫離當地民生和民情、脫離民族文化傳統和現實需要的產業開發規劃造成的種種問題,石門坎曆史啟迪今人:是否以人為本、能否培育貧困者主體性,能否保證貧困村民的有效參與和受益,應成為檢驗貧困地區發展政策的試金石,尤其在新的扶貧發展機遇和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和實踐中。
石門坎的現代教育和鄉村建設試驗,對研究者的啟發是,站在地方性知識和小傳統的立場上審視宏大敘事的主流話語對於石門坎苗族文化的排斥或否定;對決策者和實踐者的啟發在於,擁有更為包容的發展視野和胸襟,來吸納底層民眾參與社會文化創造的成就。石門坎精神正是這一過程的凝聚。如果說石門坎文化是西部苗族貢獻給20世紀中國的一份“試驗區方案”,那麼,由於其寓現代性於民族性之中,以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創新來推動社會發展,善於培育主體自覺和民族自覺,即使在21世紀我國社會轉型的發展語境和增長方式政策中,石門坎曆史仍不時閃現出鄉土智慧以及清晰的現代性主題。(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責任編輯/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