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威寧清真寺與回族傳統節日(2 / 2)

與草海之景、湖光山色相應,皓月既是景觀,亦是伊斯蘭教的象征。清真寺的綠色和故裏山色相依存,體現了回族民眾與其他民族團結和睦、共存共榮建設美好未來的決心。

節日懷祖奉先修身行善

每逢重大節日,回族穆斯林便開始了以寺為中心的節日活動。每一個參與者都滿懷喜悅,以各種紀念形式進行慶祝和交流,並在寺院共同辦理的宴席中分享自己的快樂。

威寧回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姑太節。

每年伊斯蘭曆的九月(萊麥丹月),是每個成年男女穆斯林的齋戒月,從破曉到日落,禁一切飲料、食品,戒一切邪念和非分念頭。

齋戒的意義在於,使人學會節製,磨煉意誌,清心寡欲,維護安寧。齋戒又是負疚的人懺悔和求贖的方式。齋戒月的最後一日,即伊斯蘭曆10月1日,就是開齋節,屆時將舉行會禮和重大的慶祝活動。

開齋節,阿拉伯語稱為“誒德·菲特爾”。清晨,男女穆斯林沐浴後前往清真寺聚禮,安排寺院席會餐。無論貧富,各自憑意願集資或集物,共同分享,並在會禮結束後,把每家每戶送到清真寺的“油香”當眾散發。大家共度歡樂,互問吉祥,諒解往昔的一切成見或矛盾,在新的生活中互敬互愛,遵從主命。

“油香”是回民風俗中各種節日的禮節性“打散”物,以聖潔的規矩和方式製成,接受後不能任作褒貶,不宜用口直接咬食,尤其注重文雅。

古爾邦節,意為“宰牲”或“獻牲”節,在伊斯蘭曆12月10日,是一年一度朝覲麥加的最後一天。回族民眾在千百年的信仰習慣中,已沿襲成為民俗傳統。凡一生至盼朝覲的人,都積極參與此盛大集會。有的地方還借機舉行較有特色的體育活動。

聖紀節,阿拉伯語稱“冒路德·奈比”,時間為伊斯蘭曆3月12日,紀念穆罕默德誕辰、逝世,故習慣上將聖紀和聖忌合並,與其他“聖誕節”區別。

穆罕默德,生於古阿拉伯太陰曆象年(公元571年)3月12日,逝於伊斯蘭曆11年(公元632年)3月12日。每逢聖紀,家家戶戶都將房前屋後、院裏院外打掃幹淨,沐浴淨身,趕到清真寺,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掛“功德”捐獻錢物。清真寺紮製各種鬆柏牌坊,銀花彩帶,有的時候宰牲,設宴聚餐,主要活動為誦經、讚聖、講述穆聖生平及故事,解釋“聖訓”的內容和意義。演變為民俗性節日後,聖紀節旨在激勵人們緬懷先賢,遵循遺訓,修身行善,普濟貧民。

姑太節,又稱法蒂瑪節。伊斯蘭曆6月15日,是紀念穆罕默德與赫底撒之女法蒂瑪·宰海拉的節日。她在穆罕默德逝世後半年過度悲傷而死,是位女德修養較高的穆斯林婦女。以伊斯蘭教什葉派為主的國家常以此作為紀念節日。威寧穆斯林舉行姑太節紀念,目的在於鼓勵婦女注重女德修養,倡導女權。(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