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威寧清真寺與回族傳統節日(1 / 2)

威寧清真寺與回族傳統節日

文化風景·畢節

作者:馬關本

樓閣庵堂顯百年興廢

威寧縣城北門河畔,一座具有阿拉伯情調和建築風格的綠色寺院特別引人注目。其頂部為渾厚飽滿的巨大綠色穹頂,氣勢恢宏,與四角四個三級綠色球體相串的小塔渾然一體。穹頂三級圓球塔尖,挺然托起一彎新月嵌向天穹。

人們一看便知,這是伊斯蘭建築——清真寺。

具有悠久曆史的馬坡清真寺,毀於清鹹豐七年(1858)內憂外患的“鎮壓”中。現僅存的馬坡寺遺址,隻剩有殘牆斷瓦和幸存的北廂。為了保存遺址,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委、縣政府廣泛征求穆斯林民眾的意願,另在風景秀麗的北門河畔新建了城關清真寺。

城關清真寺集東西方建築藝術特色於一身。寺院為前後一體組合,是中、西式相結合的造型。立於正麵的是“邦克樓”,威寧回民統稱為“禮拜樓”。“望月亭”由頂層巨大的綠色穹頂作亭尖,渾厚的圓弧線與各層門窗的半圓拱門渾然一體,與西梁山的弧形山跡交映成趣。巧妙融入了阿拉伯情調的建築風格,一入門便引起人們對異國他鄉聖地景觀的種種遐想。

穿過廳堂,後麵是以禮拜大殿為正中的四合院。正殿與後窯殿、南北廂毗連組合成挑簷拱脊、蜿蜒起伏的中國古典式建築群。正中軸線高朗挺直,兩翼結構垂直對稱,造型工整完美,結構堅實穩定,後窯殿立於大殿正後,到頂則以亭閣趨應,托起三層寶瓶。塔尖筆直地標識著正西麥加聖址天房“克爾白”的方位。

大殿前廊位於一米高的石階之上,寬闊明朗。正中為五級緩步石梯,天井與側大門甬道相連。這富有濃厚生活情趣的庭園風格,反映出回族穆斯林注重現實、追求完美情操的人生態度。

寬敞的大殿內廳裝飾素潔、典雅,乳白色的吊頂花板和內壁噴塑塗飾柔和、樸實。整個寺院沒有塑像和繪畫,後窯殿和正殿設有素淨的屏風,上嵌經文。

全殿以紅色地毯鋪就,在殿西北角陳放著可移動的亭閣“敏拜爾”,意為“宣教台”或“領拜台”。正廳的中軸線上懸掛著一組乳白色的吊燈,兩翼則是四組日光燈、壁燈,交相輝映,給樸實、素潔的殿廳帶來柔和的光明。

整個寺院,布局緊湊,莊嚴而柔和,華麗而淡雅,屹立於小河之畔、人民北路繁華路段,為威寧小城增添了一個新景觀。

寺廟落成,有人贈長聯一副:

上聯:

從天穹擲落秀宇,幽庭深院,疏簷琉瓦,添得小城生姿,敢問是何方勝跡?攬古今雲靄,考烏撒書史,揭嶺背殘碑,有紮馬圖誌,鄭和遣使,海瑞諫言,典赤政議,一教名流,隨滄桑變局百年興廢,樓閣庵堂。值中華之盛泰,撫斯民之抑情,川問暖色,彙新殿回風,搖一湖翠波,掩半壁城霞,纏與長天爭皓月。

下聯:

借祥雲騰起飛龍,高梁橫臥,馬擺回首,攜卷萬峰湧來,驚讚此鴻篇巨誦。鑒先賢遺訓,閱世事興衰,聽過耳雄風,續康梁變法,逸仙倒清,毛公建製,鄧繼征鴻,瀛洲藍圖,乘高原爽氣備追前峰,芳草回春。綠故裏之山色,添新歲之枯榮,葡泉礬珠,湧溪流遠逝,攜一片浮雲,掠兩行雁影,撲來湖光山色中。

對聯將數百年風雲變幻的曆史融彙其中,讚頌了曆代回民先賢為祖國統一、民族富強和文化進步作出的卓越貢獻。從紮馬剌丁的天文研究、鄭和七下西洋的對外聯係到海瑞的剛正不阿、賽典赤·贍思丁的治政精神,對聯一一列舉,並謳歌曆代革新者、革命者的豐功偉績,把穆斯林的信念與國家繁榮富強緊密聯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