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蒙深處有歌飛
文化風景·畢節
作者:胡家勳
數千年來,彝族人以歌通神祭祖,祈福消災;以歌相識相交,談情說愛;以歌述史訓世,傳授知識;以歌鞭撻醜惡,哭訴悲苦。彝族幾千年的滄桑變遷、悲歡離合,都在民歌中儲存著;族人的倫理道德、行為規範,都在民歌裏昭示著。
歌中訴盡千般事
情愛歌。黔西北彝族戀愛自由,青年男女常在在歌聲中表達情意。情愛歌又分為“曲穀”、“走穀”、“灑叉”三種。
“曲穀”,直譯為玩聲音,意為唱歌。按彝族的傳統禮規,這種歌不能在家裏和父母兄長的麵前唱,隻能在山野或歌場上唱。歌場一般都設在遠離寨子的曠野、山坡或能蔽風雨的寬敞岩洞裏。每到傳統的歌節,人們便從四麵八方湧向歌場。人群似海,歌聲滿山,連唱幾天幾夜。有集體對唱以展示歌喉的,有幾人高歌歡唱的,更多的是男女單人對唱。
“走穀”意為愛情故事歌。“走穀”通常由老歌手在歌場獨唱,眾人相聚而聽。也有各寨之間組織歌手競唱,由“把鳩”(歌媒)進行評判。據言有的競唱要唱數晝夜才能分曉勝負,負方往往還要殺豬宰羊款待勝方,活動才告結束。
“灑叉”,直譯為“漢唱”,是清末民初出現在歌場上的一種彝族情歌,歌詞采用漢族山歌的七言四句結構,歌詞多用漢語。“灑叉”的內容格外豐富,其曲調既保留彝族音樂固有的風格特征,又有漢族山歌的某些韻味。
婚事歌。根據禮儀和演唱地方之不同,分為在女方家唱的和在男方家唱的兩類。
在女方家唱的婚事歌,按照儀程的先後順序分為八種,貫穿了整個婚嫁過程。
按彝族的傳統禮俗,姑娘出嫁前三天要禁食,姑嫂們要來幫她趕製嫁妝,並以歌陪伴。“阿碩”意為傷心的歌,唱訴家人離別之情。
接親時,女方設下一道道關卡阻攔接親隊伍進行歌考,唱的就是“初初後”,即恭迎接親人的歌。
晚上,在堂屋裏,女性長輩與同輩姊妹集體對唱“克吾曲姐”,即送姑娘的禮儀歌。歌聲中,姑娘由其兄弟背出堂屋到迎接賓朋的“超戛棚”。送姑娘的儀式結束後,人們在壩上燃起熊熊篝火,結隊歌舞,稱之為“阿美凱”,即出嫁歌舞。內容包羅萬象,氣氛火紅熱烈,彝族經典民歌《阿西裏西》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則歌舞曲。
午夜,接親者和送親者雙方對唱“許姑”。歌聲中,送親方將接親者拋來的一領新披氈給嫁女披上,表示她已是婆家的人。待天將破曉,準備送嫁女啟程,姊妹們相繼唱起“漏古阿碩”,即傷心的出嫁歌。
發親時,姊妹們以嫁女的身份向父母兄嫂唱起催人淚下的“辭親歌”。至此,女方家的儀式完成,嫁女踏上了去婆家的路。
在男方家,同樣以歌聲相迎。新娘接到男家時,由接親的摩師在堂屋裏演唱“府透”,即迎親歌。進親當晚,男方家在堂屋裏設桌擺酒,向送親的主客饋贈禮物時,由接送親雙方的摩師對唱“鋪抖閣”,即夜筵歌。
接親次日,在場壩上置大壇咂酒,請全部賓客就坐舉行敬酒、贈鞋儀式,彝語稱“穀閣”。禮儀畢,大家邊飲酒邊唱,演唱“錄外”,即祝頌歌。
在威寧縣馬街一帶,接親次日晚上,布土(總管)要帶領小夥子們向主人家及送親客敬酒祝福,並邊歌邊舞,唱起“超戛模朵”,意為幫忙人的祝福歌。歌曲火紅激越,舞蹈粗獷奔放,氣氛極為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