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烏蒙深處有歌飛(2 / 2)

接親的第三天,送親的人們返回。臨行前送親的長者,要對新郞的父母唱起“交親歌”。至此,整個婚事活動宣告結束。

自然宗教歌。彝族的自然宗教活動,大多通過歌唱進行,常見的自然宗教歌曲有“布摩歌”、“裉洪”、“裉洪唄”、“魯妞齁”等數種。

“布摩歌”即在各種自然宗教活動中,由布摩吟唱的歌,其內容多為傳統經文,經文名即是歌名,以敘事性的曲調為主。

“裉洪”即喪事歌曲。在喪祭場中,由摩師、歌手及在場的人們演唱。摩師多為對唱,或問答,或一則一套輪流唱述;歌手及在場的人們演唱的歌曲,一般比較短小,多為訴說死者生前苦難的、安慰孝家的內容。

“裉洪唄”,又稱“鈴鐺舞”,亦是喪事歌舞曲。除開場曲由布摩獨唱外,“裉洪唄”均為齊唱,歌詞多為無具體內容的襯詞,重在氣氛的渲染。

“魯妞齁”,意為“請蜂子神”。這是一種詢查災難由因的信仰活動。通常在古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間進行,整個活動都在歌唱中進行。

兒童歌曲。即彝族兒童在日常生活、勞動、遊戲、自娛演唱的歌曲。這些歌的音調,來自大人們演唱的各種民歌。結構簡短,韻味濃鬱,富有純真稚拙的童趣。

新發展民間歌曲。新民歌既保留了傳統的格式,又有很大的突破。傳統彝歌中那種憂鬱的情感、暗淡的色彩消退了,顯現出一種歡塊、明朗的情緒和精神風貌。《盧虹高原之歌》已成為貴州彝族的代表性歌曲。

藝術風格獨一家

黔西北彝族民間歌曲的非平衡對稱結構、頻繁轉調和大量運用襯詞襯腔等特征,在全國彝族民間歌曲中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

歌詞結構。黔西北彝族民間歌曲絕大多數為五言句式、三段一首。第一、二段設譬,第三段點題。每段少則兩句,多則十數句。

曲體結構。有一句體,二句體、三句體、四句體和多句體數種。還有少數二段體和三段體。其中比較顯著的特征是三句體結構的大量存在,這與人們平衡對稱的審美習慣完全相左。

這種非平衡對稱結構,源於彝人的傳統的宇宙觀和哲學思想。他們認為天、地、人三位一體,構成整個世界的根基和秩序,由此產生“三”崇拜,許多彝族眾多民俗事象都具有“三”的特征。在審美方麵,彝族人民更注重作品的完整性和族本文化意識。這是與平衡對稱截然不同的另一種審美標準和習慣。

調式音列。黔西北彝族民歌屬於發展比較成熟的五聲調式體係。徵、商、宮、羽、角,五種調式俱全。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綜合性六聲、七聲調式。其中,轉調現象的大量存在是其最明顯的特征。就算是一首兩三個樂句的短歌,也有一次轉調;一首四、五個樂句的歌曲,則存在多次轉換。並且,轉調方法多種多樣,各種遠近關係也能運用自如。

襯詞襯腔。除少數布摩歌外,黔西北民歌大量使用襯詞襯腔。這些襯詞襯腔,從表現功能看,有詠歎性、抒發性、表情性的,也有裝飾性、華彩性、炫技性、摸擬性的。襯詞襯腔已遠遠超出了填充音節、擴展曲體的形式功能,發揮了塑造形象、渲梁氣氛、抒發感情的審美功能。(作者係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黔西北民族藝術研究所所長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