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魂為衣兮文為飾(2 / 2)

這兩件極為珍貴的古代彝族女婚禮服,雖裝飾各有特色,款式也不盡相同,但其基本樣式都繼承了彝族古老的貫頭衣款式,這也是古代彝族地區較為流行的服裝款式。

三百多年來,貴州彝族地區的男女服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貫頭衣改成了大襟衣、對襟衣,百褶長裙大部分改成了長褲,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漢、苗、滿等兄弟民族的服飾特點。但彝族服飾固有的傳統特點、藝術風格、技藝手法,作為彝族文化的基因,依然通過各種形式,頑強地保存下來。

傳承千年的服飾特色

貴州彝族服飾,在花紋圖案、裝飾手法及頭飾等方麵,都呈現出濃鬱的民族傳統特色。

貴州彝族服飾的傳統紋樣,以動植物變形紋為主,如威寧多用虎、蜘蛛、杜鵑、杜鵑花等變形紋;也用幾何紋,如:渦紋、虎牙紋等。渦紋在貴州彝族地區的運用非常普遍,從頭部的裝飾到長衫、圍腰以及男子所穿的雲紋虎頭鞋上,隨處都能看到精美的渦紋。

在一些彝族地區,渦紋成為女裝的標誌性紋樣。例如威寧等地,女衫與圍腰的下擺處,都裝飾有用白色布條或細線盤繞成的三組渦紋組合圖案,狀如虎頭。這三組渦紋圖案,經過精心繡製,十分精美,再以紅色花卉紋相襯,顯得極為突出,成為彝族女裝的重要部位。其中,白色渦紋,彝語稱“木普木古魯”,意為“天父”;黑色渦紋,彝語稱“米莫米啊娜”,意為“地母”。這種紋樣,象征了彝族的宇宙觀,是崇虎觀念的反映。

貴州彝族服飾的裝飾工藝以鑲補(貼花)為主,挑花、平繡次之,特別喜歡在服飾裝飾上,將各種技法綜合運用。

鑲補是彝族地區運用廣泛、特色濃鬱的傳統工藝,風格古樸,成本低廉,易於操作。隻要有兩種不同的布,就能剪出各種紋樣,組成圖案,裝飾服裝。

彝鄉山村的婦女,善於利用簡陋的物質條件,裝點服裝,美化生活,表現出高超的審美情趣。她們將鑲補手法運用自如,用各色彩布按需要剪成各種紋樣,或鎖或滾,將紋樣定綴在另一種顏色的底布上,組成各種圖案。鑲補圖案粗獷豪放,鄉土氣息濃重,抽象、誇張,色彩對比強烈,有表現動物、植物等的變形紋,以及渦紋、雲紋等不規則的幾何紋。

例如,畢節地區彝族女裝上的虎頭圖案就主要運用了鑲補技法。而納雍彝族女衫,其環肩、衽邊、袖口等處,都用鑲補手法裝飾花蝶變形紋,造型古拙、設計奇巧、線條流暢,以藍布為底,以白布剪成輪廓,紅布點綴其中,整個圖案鮮明、生動、清新、明快。

貴州彝族婦女在服裝服飾上,綜合運用各種技法,以一種技法為主,輔之以其他技法,互相配合。如畢節彝族女衫的盤肩、袖口等裝飾部位,通常是外層用鑲補,中間用平繡,底層用挑花等,使紋樣和圖案更豐富、更生動、更富於層次感,表現出很高的藝術造詣。(韋榮慧係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