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魂為衣兮文為飾(1 / 2)

魂為衣兮文為飾

文化風景·畢節

作者:韋榮慧 何晏文

特色濃鬱的彝族民族服飾,是彝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彝族服飾可劃分為涼山、烏蒙山、紅河、滇東南、滇西、楚雄等六大類型,下分若幹式。從整體上看,彝族服飾為我們展示了一部生動、形象、鮮活的中華民族服飾發展史,具有很高的民族學、曆史學、美學價值。

貴州彝族服飾的通行款式

貴州彝族主要分布在本省西部的畢節、六盤水等地。貴州的彝族服飾,依然保留著固有的民族特色:

男子頭纏黑色或白色頭帕,上穿右大襟長衫,下著長褲,多為黑、青、藍色。外套白色麻布對襟短褂或坎肩,係白布腰帶,腳穿繡花高釘鷂子鞋或繡有渦紋的涼鞋。在威寧、赫章等地,男子曾喜歡穿褲腿肥大的寬腳褲,披羊毛披氈。

婦女通常將頭帕纏成“人”字形,在額頭帶上“勒子”,佩戴耳環、手鐲、戒指等銀飾,已婚婦女則改戴耳墜。上穿右大襟長衫,下著褲腳繡花的長褲。女上裝的領口、盤肩、袖口、衽邊、下擺及圍腰等處,均裝飾彩色花紋組合圖案,係白或黑色繡花圍腰。圍腰長至小腿,與長衫下擺平齊,上綴兩條花飄帶從腰前或腰後垂下。

威寧馬街的彝族婦女,至今仍保持著穿藍色百褶長裙的古老習俗。她們喜歡以青布纏頭,外圍紅色繡花寬帶,少女再外包花頭巾。上衣改為大襟、右衽繡花衣,盤肩、衽邊、鑲嵌寬約20厘米的裝飾帶,上以刺繡、鑲補等手法裝飾多層花紋圖案。衣袖裝綴有緞袖,袖口皆裝飾以多層花飾,不係圍腰,腰纏繞數圈白布腰帶。

盤縣彝族婦女則頭纏白帕,上穿藍色右大襟長衫,下著長褲,紮黑色圍腰,兩條長長的白色花飄帶垂於腰前。通身花飾較少,風格素雅。

現在流行於貴州地區的彝族男女服裝款式,大都是在清代初期“改土歸流”以後,吸收或借鑒了滿族旗裝的款式特征而逐漸形成的。從曆史角度看,是彝族與周圍漢、苗、滿等兄弟民族長期交往、互相學習的結果。

傳統彝族服裝的演變

清代“改土歸流”之前,貴州彝族服裝為貫頭衣款式,與現今通行的款式明顯不同。這些區別,從兩件傳世數百年的彝族女服上可見一斑。

其中,珍藏於貴州省博物館的“方袍”,為赫章縣可樂區大坡鄉安氏大土司之妻的嫁衣。其長、寬各240厘米,據傳由其陪嫁丫頭所繡製。盡管曆經數百年的風風雨雨,“方袍”已顯陳舊,但依然展現了服飾豪華、大氣、精美的特點。對此,清代《大定府誌》有詳細的記述:“又有方袍,以諸色帛為細方塊,繡花卉、鳥、獸其上,連綴至方,二尺一幅,方袍用數十幅為之。其為衣前短後長,四周連綴,上開一孔,自頭籠下,亦有裏,其裏,貧者用布,富者用帛。是袍也加於諸衣之上,惟新婦於初,至之三日衣之,以陪客,平時不用。”

另有盤縣彝族君長之大兒媳的禮服,象征著封建宗法製長房繼承權。此衣以藍為底色,隻開領口,不開襟,兩隻衣袖不縫合,左、右肩部各鑲三行六角形織錦。它與“方袍”一樣,都為婚禮服,為新娘婚後三天內套於長衫外麵的禮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