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龍場九驛十八站”,離不開奢香夫人。這位偉大的女政治家,極具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為水西的發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奢香為靄翠之妻,明洪武年間曾代宣慰使之職。奢香當政時,忍受都指揮使馬燁的無端笞辱,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抓經濟發展和文化教育,普及彝文,送子弟入京學習漢文化,舉辦漢學。更重要的是,她組織貴州人民修建全長約300公裏的“龍場九驛”,打通了貴州與外界的咽喉要路,把整個西南地區連接起來,對貴州的開放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被譽為“從此道大通而西南日益辟”。
“水西十橋千歲衢”是明代後期水西交通的代表。其中,“十橋”是概稱,實際有二十幾座,被分為前十橋和後十橋。前十橋是安觀在成化年間任宣慰史時所修;後十橋是安國亨所建,尚有大渡河橋在今大方縣和黔西縣交界河上。“千歲衢”是明嘉靖年間,安萬銓組織修建,這也是明代水西交通的一項標誌性工程。
文化載德而利千秋
水西文化的淵源,要追溯到千年之前。自妥阿哲開啟方國政權統治以來,曆代水西政治領袖均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促成了水西文化的形成。然而,水西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彝族布摩應居首功。
布摩是指彝族文字創造與使用的傳承者,負有傳播彝族傳統文化與教化育人的職責,又是傳統祭祀活動的主持人,還是地方政權體製中的主要成員。他們大量地抄錄、收集、整理、傳承彝文古籍,大大豐富了水西文化的內涵。因此,千年之後,水西文化並沒有湮沒在曆史的塵埃之中,而是通過大量的彝文古籍和彝文碑刻流傳下來。
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彝族曆史地域文化,水西文化有鮮明的特征。
物質文化方麵。千百年來,在史家對水西文化的記載中,漆器、咂酒和水西馬最具地域特色。建築方麵則以宣慰府和九重宮最有代表性,建築理念和建築風格上均傳承了彝族傳統文化思想。交通方麵則以“龍場九驛”和“水西十橋”為標誌。
精神文化方麵。從總體上說,水西文化體現了以彝族傳統文化為主體,以彝漢文化交流為主線的格局,具有四大文化要素。
一是崇文不僵的文化思想。水西不斷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同時也吸收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以推進彝族文明的進程。特別是在明朝,水西政治人物大量接觸漢文化之後,開始注意文明財富的積累。因此,明朝是水西文化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水西彝族文明成果積累最多的時期。
在此期間,《西南彝誌》等彝文巨著問世;水西地區出現彝漢雙語並行的情況,《成化鍾銘》、《水西大渡河建橋碑記》、《千歲衢碑記》等都是雙語行文;彝漢雙語之間的翻譯成為一種時尚,明朝廷也編纂了漢文與彝文對照的工具書《華夷譯語》;水西地區漢儒之學勃興,奢香夫人帶頭學習作漢詩,其後裔安國泰、安家元也有詩作傳世。
二是尚武不屈的民族精神。水西彝族崇尚武勇,在節日和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中,往往舉行各種比武活動。因此,水西安氏“寓兵於民”常見於史書。
三是深明大義的愛國傳統。水西的政治領袖在重大曆史節點上,被迫進行抉擇時,一般都是以國家利益為重,作出必要的放棄甚至犧牲。妥阿哲、安疆臣、安萬銓、奢香等自不必說。明朝中後期政治腐敗,政治壓迫和民族壓迫逐漸加重,導致安貴榮重修象祠,幾度產生叛離思想,在王陽明的竭力勸說之下,終歸顧全大局,為貴州的政治穩定和朝廷的邊疆安定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四是開發開放的進取意識。水西政治領袖積極進行經濟開發,極大地促進了西南地區的交通發展和經濟繁榮。水西的政權組織,亦是一個開放開明的領導機構,聘請漢族教師,任用漢族官員,為貴州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很大的貢獻。(作者係畢節學院彝學研究院院長、研究員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