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宗親,是水西安氏即阿哲家族嫡係的十二“支”,是水西統治集團的核心組織。十二宗親各自分封到一塊土地,分別領土目四人,謂之四十八目。一百二十罵裔、一千二百夜所,主要是從十二宗親和四十八目分支出來的更加次一級、二級的組織,並不是一個準確的數字。這些組織作為一級區域單位,既是家族組織,也是行政、軍事組織。

軍事和行政合而為一的則溪製度。則溪製度是行政與軍事合一的組織製度,是水西整個統治結構中最有特色的組織製度。則溪為彝語,是倉庫的意思,主要功能是收藏糧食、錢帛等。水西十二宗親各有封地,自成一個行政區域,再加上君長所占的本部直轄屬地,一共形成了十三個區域,即水西十三則溪。

十三則溪是水西政權的二級統治機構,其基本職能是行政管理和軍事備戰,將行政組織與軍事組織合而為一,既管軍事,又管民政。因此,則溪的長官有兩重身份、兩種職責,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如此,則溪統管之下的人民也有兩重身份和兩種義務,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平時納糧,戰時服役。

以“九扯九縱”為特征的職官製度。以“九扯九縱”為標誌的水西土官官僚製度,是部門分權與層級統禦相結合的一種特殊的組織製度,其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都十分獨特,是水西政權的獨創。這是一種土官製度,與流官的九卿與九品有明顯的區別。

“九扯九縱”按職能分為九個辦事機構,分別居處在九部,有九位官統領之,自上而下分為互相統屬的九個品級,分管軍機、祭祀、喪葬、參謀、農耕、器物、建設等。

國之事唯祀與戎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彝族傳承了這種傳統,尚武成為一種生存方式,水西彝族政權亦不例外。“寓兵於民”的軍事動員機製使得水西人人能戰,以勇為先。

水西軍事組織健全,層級分明,編製與軍事行動有序。通常以三路軍為編製,在三軍的基礎上以六路、九路來細分,來達到戰略目標和戰術目的。

在水西的軍事史上,幫助朝廷以圖自保的征戰不在少數。蜀漢時期,妥阿哲開通道、獻糧草、出兵力,鼎力相助諸葛亮南征。明正統年間,水西君長隴富多次出兵,受朝廷“嘉其保境之功”。明嘉靖年間,安萬銓先後協助朝廷平定王阿向、王聰等人的叛亂。明萬曆年間,安疆臣積極出兵征討楊應龍之亂。清康熙年間,安勝祖與母親祿氏組織水西、烏撒兵馬抗擊吳三桂叛軍,受朝廷嘉獎複襲水西宣慰使。

在政治智慧之下,彝人英勇尚武的精神始終存在。遇到中央朝廷的壓迫時,水西奮起反抗,在曆史上爆發過兩次大的戰爭。一是元大德五年的奢節反元戰爭。奢節是水西60世君長普色阿膩之妻,阿膩去世後由奢節襲職攝政。當時,中書右丞劉深發兵攻打邊境,威脅水西出錢出力。不堪重負的奢節和水東土官宋隆濟共同起義,大大動搖了元朝在大西南的統治地位。二是奢崇明、安邦彥的反明戰爭。為反抗明末朝廷增派“遼餉”,永寧宣撫使奢崇明發動兵變,水西宣慰使安位由其叔父安邦彥輔佐,也起兵響應,戰爭曆時八年。奢安抗明、李自成攻占北京及清軍入關被認為是明王朝滅亡的三大因素。

道大通而西南益辟

水西的經濟基礎,是以農業、牧業為主,手工業為輔。水西地區以山區為主,社會生產力較低,多為刀耕火種,造成租賦無法完成。直到明朝時期,漢人進入貴州,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高產的糧食品種,水西的農業才得到了較大發展。

相比之下,水西的畜牧業發展較快,養馬尤其突出,成為盛產“水西馬”的名邦。在元明及清初,水西的傳統手工業也發展起來,逐漸與農業分離,形成專門的生產行業。水西漆器聞名遐邇,金銀飾品、葛布、蠟染等的生產加工技藝均載入史冊。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交通條件的改善。在元朝花費了巨大的力量經營雲南、貴州的基礎上,明代水西交通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其標誌就是建成了“龍場九驛”和“水西十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