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水西
水西足音·畢節
作者:王明貴
所謂水西,是宋末元初以來,對現貴州省畢節市以大方縣為中心區域的畢節東部地區的大方縣、黔西縣、織金縣、金沙縣和七星關區、納雍縣、六盤水市水城縣、六枝特區的部分地區的稱呼。水西的曆史,則要追溯到千年之前。
先秦時期,水西故地為彝族先民的盧鹿部、盧夷國、朱提國,秦漢時期為夜郎國,均為自己建國,自立為君長。蜀漢時期正式受中央王朝賜封,建立羅甸國。
從蜀漢建興三年(225)到清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水西彝族政權以家族世襲的方式統治了1474年。
方國政權定千年
事實上,彝族在西南地區建立方國的曆史,遠遠早於蜀漢時期。根據彝文文獻記載,約在商周時期,彝族始祖下傳32代至篤慕。他的六個兒子,被稱為彝族“六祖”,分支為六部,分別向不同地方遷徙。其中兩支遷居貴州境內,後稱為“布施氏”和“德施氏”。
公元25年前後,德施氏的後裔遷徙到貴州中部、西部和西北部地區,占有廣闊的疆土。德施氏始祖的20世孫勿阿納在赫章、畢節、大方、黔西和貴陽、黔南、黔西南等一大片地區建立起以大方為中心(即水西地區)的地方政權,史家簡稱“方國”。漢代光武年間,勿阿納決定建都於慕俄格(即今大方縣城),開啟了家族政權的基業。
蜀漢建興三年(225),慕俄格君長妥阿哲因助蜀漢南征有功,受封為羅甸王,建立羅甸國,建都於慕俄格。就此,以妥阿哲之名為姓氏的水西阿哲氏族,正式開始了在貴州的長達1474年的世襲統治,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彝族在貴州西部地區的發展脈絡。
隨後,在魏晉南北朝、隋朝時期,水西地區沿襲方國政權,彝族的統治區域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唐朝,風納誌為君長時期,水西的統治中心推進到“古糯”(即今貴陽一帶),開疆拓土到達矩州的石人山,被稱為“石人部落”,並逐步發展到黔西南、黔南地區。中央王朝對水西地區實行羈縻政策,其君長受封為滇王、普王,享有自己的王國政權,同時為姚州刺史。
宋乾德五年,矩州石人部落王子若藏被封為“歸德司戈”。不久,其子普貴納土獻誠,宋太祖給予嘉獎,封以王爵,命為矩州刺史,卻把矩州訛為“貴州”,宋太祖也就根據當地的風俗授給“貴州刺史”敕書。貴州之名正式見之於史書。
元朝建立後,在水西設立了亦溪不薛總管府,後改為宣撫司,實施土司製度。水西君長被去掉王號,改任土司,任順元宣撫使。
明朝立國之初,建立了貴州行省,並設置了貴州宣撫司,從此貴州正式成為獨立的行政區。洪武六年(1373),水西君長隴讚靄翠升貴州宣慰使,位各宣撫司之上。洪武十六年(1356)靄翠遣其妻奢香率土酋入朝,明太祖朱元璋賜其子隴弟姓安,“水西安氏”由此而來。
清朝初期,水西君長受封水西宣慰使。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安勝祖乏嗣停襲水西宣慰使之職,結束地方民族政權統治,實行“改土歸流”。至此,水西方國政權宣告結束。
安氏“世居水西,世有其土,世長其民”,受命於中央王朝,曾為君長、羅甸王、姚州刺史、順元宣撫使、貴州宣慰使、水西宣慰使,名號共變更了六個。但是,彝語稱呼安氏首領,一律為“苴慕”(即君長),從未變過。
治國者慧於綱紀
在統治水西地區的一千多年中,水西安氏方國政權形成了一整套與封建中央王朝大不相同的政治製度。這套製度有三個明顯的特征,分別是:
政權和族權合而為一的政治製度。水西安氏家族通過對嫡係親屬的分封,以血緣紐帶來維係地方統治政權,形成了“十二宗親、四十八目、一百二十罵裔、一千二百夜所”,從而組建起獨具水西特色的宗法製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