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烏鴉洞:大山深處的航空記憶(1 / 1)

烏鴉洞:大山深處的航空記憶

工業遺跡·畢節

作者:李坤

貴州畢節市大方縣羊場壩,地處莽莽群山之中,抗戰期間大後方有一個秘密的軍工廠——大定發動機製造廠就建造於此。人們記住它,是因為它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航空發動機製造廠,並成功自行設計生產出了國內第一台飛機發動機。

1937年日本全麵侵華前夕,據蔣緯國主編的《抗日禦侮》載,當時中日軍力差距明顯,國內不能產一架飛機,僅有的314架戰機均依靠進口,而當時日本的飛機數量差不多是中國的9倍。由於當時國際局勢丕變,對外采購戰機日益困難,國人深知非加強軍備無以自存,而航空戰力實為強軍備戰所必須。

1939年夏,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決定籌建中國第一座發動機製造廠,以改變航空發動機完全仰賴進口的被動局麵。遂於同年11月2日成立發動機製造廠籌備處,任命美國密歇根大學航空工程碩士李柏齡為籌備處長。籌備處初擬於昆明安寧縣柳壩村前中德飛機製造廠舊址建廠,嗣因法屬越南為日軍占領,昆明屢遭轟炸,籌備處廠房亦遭波及,故於1940年搬遷至貴州大方縣羊場壩的烏鴉洞。1941年元旦,“大定發動機製造廠”正式成立,對外稱“雲發貿易公司”或“雲發機器製造公司”,李柏齡擔任廠長。

烏鴉洞是一個天然岩洞,洞深100米、高60米。主要廠房建於洞內,以磚木區隔為三層,底層為器材庫,二樓為機工課與五金材料庫,三樓則為裝配科、檢驗科、成品庫與專用工裝庫。總麵積約5000平方米,區分為鑄造、金工、裝配、補給工場與發電房等5個車間,以及原材料、工具、成品、設備、油料與廢品再生等6個倉庫。設廠的各機具多半由滇緬公路搶運到國內,共達500餘噸。行政大樓與技術大樓則蓋在山洞外。

全廠編製初定官佐28員、機械士100員、學徒30員、士兵37員。建廠伊始,一般技術工人來自航委會由各兵工廠與飛製廠抽調的熟練工人;並從西南聯大、浙江大學等大學招募1941年應屆畢業的20餘名學生充任技術員。其員工及眷屬一度高達2000餘名。

那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炮火連天,日本也大舉進攻中國,戰火一度燃燒到我國西南地區,大定廠在這樣的環境中建設實屬不易,但慶幸的是,因為地勢隱蔽,從未被日軍轟炸過。

經過兩年的艱難建廠,1943年,大定廠開始運作。因國內原料匱乏,滇緬公路又遭敵封鎖等因素而致工料時斷時續,直到1945春才完成了第一具G105發動機的試製。稍後中印公路通車,始得正式進行生產,但是尚未及運用於國產戰機日本即已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到1946年12月,大定廠共完成賽克隆G105發動機32具,遂將其中任意兩具送往昆明航空站將發動機安裝在一架DC-3運輸機上,並成功地試飛南京。在證明合格之後,大定廠的發動機又安裝在昆明第一飛製廠自行生產的AT-6教練機上,中國第一架自製飛機於此完成。

二戰結束後,因國民政府縮減軍事經費,難以購料繼續運作,發動機量產被迫停頓。為圖發展,遂轉型製造當時國內常見的汽車如雪佛蘭、福特、道奇、豐田等汽車的零配件,包括活塞、活塞環、活塞銷與汽缸套等。1949年2月,蔣介石在敗北無望的情況下,決定將大定廠遷往台灣。

在當時中國整體工業條件不足和萬般艱困的情況下,大定廠彙集了國內一流的航空工業人才,如留美歸來的李耀滋、錢學渠、張汝梅、梁守穎、程嘉厚等航空工程專家。他們不計個人待遇、名位、研究環境,在幾乎與世隔絕的荒山野嶺之中,創立了一座遠超過當時中國科技水平的現代化工廠,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與此同時,大定廠還培養了中國第一批優秀的航空工業技術人才,成為往後海峽兩岸航空工業的骨幹。在中國近代科技發展過程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責任編輯/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