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的很多傳奇故事,也多發軔於這段瘋狂期。楊波在閑暇的時候,愛講於身邊的入門者聽。他講那個時候,逐玉成瘋,有人會帶著現金開著自駕車跌跌撞撞到新疆,最後留下現金和車,獨自帶回一塊玉石,不勝氣概和壯舉。他講上海的一個玉器室,有次遇到了粗俗的暴發戶,對方橫橫地甩出20萬現金要拿下店裏一塊玉,看店的老者瞄了瞄他沒吭聲,暴發戶生氣暗想,膽敢小瞧我,著勢又甩出一大筆錢,大聲質問,夠不夠?隻見老者,輕描淡寫地掏出脖子戴的玉牌說,這塊玉人家給350萬沒賣,又從腰間拽出一個掛件,喏,這個人家給120萬沒賣。說完頓住直盯著暴發戶,暴發戶瞬間泄氣了。楊波講得津津有味,似乎這樣還不足以描述和田玉的神奇,其實小輩們早就沉浸在他深深淺淺的話語裏,唯有感喟和回味。

為玉瘋狂的浪潮,近年稍稍平歇了。楊波經營著自己的玉器店,也終於有閑暇坐下來與朋友聊玉。朋友中始有愛玉者,也有買家“三顧”店麵後變為朋友的,不管何種形式,坐下來聊玉便是知音。隨便談天盡是玉帶來的滿足和幸福,而作為玉器店麵的老板,楊波敏銳地捕捉到的信息,卻不如談天般暢快。

從去年開始,和田玉進入了惜售時期,搜羅名玉變得困難起來。交易相對少了,但是價格卻並不按照常規的交易邏輯下降,反而居高不下。更稍複雜的是,和田玉呈現出兩極分化的差異,中高檔的籽玉價格上漲且上漲幅度較大,而低端籽玉則稍顯鬆口,價格下降。伴隨著價格的居高不跌,越來越多人開始從事玉器經營,大量囤積產品,卻不拋售,也造成了市場的疲軟。同時,和田玉也遭遇到魚龍混雜的尷尬:不良商家用機器雕刻代替人工雕刻謀取利益,蒙騙了不少愛玉者,即便是專家,遇到傳統題材,有時也難免在比人工雕刻還有板有眼的機器雕刻上打眼;甚至出現了用玉粉和膠料合成的玉,成本可能幾塊,但卻花幾萬賣出去。在楊波看來,亂象勢必影響和田玉的形象。

雖然如此,楊波依然保持著樂觀的心態。他覺得,臧否相依,高低互逆。和田玉一路走來,從無人問津到人人瘋狂再到居高不下,這是一個必經的階段,亂象會有,但不會一直存在。“可能現在的高頂就是將來的低位。”楊波顯然很理性,或許他也很確認“如今的亂象會成為來日解決的入口”。隻是作為這一階段的藏友們,可要擦亮眼睛了。楊波想提醒大家,當下收藏和田籽玉,一要收藏上品,二要收藏名家精品,才能盡最大可能地避免“贗品”的遭遇。

這是楊波與和田玉的故事,有緣、有愛、有期待,正如很多愛玉的人—樣。